“支部战疫筑堡垒,党员在前做表率”。新一轮疫情爆发后,志丹县吹响了战“疫”集结号,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纷纷下沉一线,“举旗帜、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 争当疫情防控“排头兵”,让党徽在基层闪耀、党旗在一线飘扬。
面临疫情大考,防控就是责任。志丹县义正镇稠树粱村的党员和村干部们闻令而动,组建“党员先锋队”,进村入户送物资、搞排查、谱知识,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全力守护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行动践行党员誓言。义正镇稠树粱村党支部书记李沛栋说:“今天来给你送点防疫物资,平时要多注意卫生,没事的时候不要外出……”
义正镇稠树粱村村民艾润荣告诉记者,乡上和村上干部隔三差五来到们家里,发放一些防护口罩、消毒液,并且讲解一些个人防护知识,给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消毒。党员就是要时时走在先,事事干在前。义正镇稠树粱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敏就是党员先锋队的一员,连日来,他始终坚守在防疫一线,既当宣传员又当战斗员,协助村两委开展摸排、执勤、巡逻、消杀等工作,不断压实村级疫情防控责任,全力守好乡村一线“防疫关”。
义正镇稠树粱村第一书记徐敏说:“我身为第一书记,不仅要谋划在前,更要冲锋在前,一方面要严把疫情防控检查卡点,另一方面要做好群众宣传引导,带头参与全民联防联控,坚守‘疫’线舍小为大,真正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
稠树粱村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地,有着较大的外省疫情输入风险。为了把好“外防输入”关,义正镇按照“五有一网格”管控要求,动员党员干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全力守好志丹的“南大门”。在稠树粱村陕甘两省交界处的临时检查点上,除了有镇村两级值班值守人员外,还有医护人员在查验登记、测量体温;交警在指挥车辆;民警在维持秩序;凝聚起了疫情防控的“磁力场”,筑牢了疫情防控的“铜铁墙”。
义正镇干部王小博:“主要是查验他们的行程码,健康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我们设立台账进行登记,严格把好第一道关口。”截至目前,稠树粱村临时检查点自10月22日设立以来,共查验入陕车辆人员3868辆4951人,出陕车辆人员1941辆2592人,劝返无核酸检测证明728人。李沛栋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落实防控责任,组织党员坚守岗位,把好疫情防控重要关口。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
为了拉紧社区疫情防控的“警戒线”,志丹县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积极动员在职党员穿起“红马甲”、戴上“红袖章”到所在社区报到,协助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合力筑牢社区疫情“防控网”,构建社区党建“同心圆”。
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张伟说:“我作为一名在职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冲锋在前,积极主动到社区报到,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党员是服务人民的‘主心骨’。灵皇地台社区居民相对集中,防疫工作量大面宽。”社区里的一些老党员和离退休老干部们就自发组织成立志愿服务队,主动请战,冲在防疫最前沿, 每天配合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防疫宣传、排查登记,车辆管控,以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离退休党员志愿者马文琪说,每人每天值班2小时,人少的情况下就3小时,一天把这个大门看好,不要让疫情传播回来。为了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坚决阻断传染源。志丹县保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党委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在“防扩散”上下功夫,将县城区域划分为50个网格91个监测点,全力加强对重点人员、聚集性活动和重点场所的排查管控力度,认真落实应急准备、宣传引导、疫苗接种工作,确保辖区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保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党委书记曹永军说,我们中心通过城市党建“同心圆”工程共驻共建平台,切实发挥统筹功能,调动各方力量,抓实抓细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建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岗,织牢织密社区防控网,严防“外输内扩”,认真做好健康教育、环境治理、健康管理、消毒消杀等防控措施,守护好社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米”。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难关头冲上去,这就是共产党员。
面对新一轮疫情,志丹县各级党组织的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把做好疫情防控作为检验为民办事的具体举措,纷纷冲在防疫前沿,把好守住百姓的安全防线,汇聚成了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防控力量,做到了“疫情防控不松劲、健康守护不停步”。志丹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罗有军说:“我们把防控一线作为‘练兵场’,把做好疫情防控当成‘试金石’,通过这场战役来考验党员、磨炼干部。”目前,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489个党组织,5600多名党员干部闻“疫”而动,当起了群众身边的“守护者”,他们进社区、进村组、进学校、进卡点,助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将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情”注入到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用行动彰显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形成了“支部战疫筑堡垒,党员在前做表率”的浓厚氛围。(通讯员 杨耀武 沙江)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