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五窗服务’、‘四式监管’和‘三个保障’的三轮驱动安康创新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有力促进了市场主体发展。”8月5日,安康市召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安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申林斌在会上介绍了安康在市场监管方面工作与成效。
创新监管方式规范市场秩序
为减轻疫情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安康市通过推进建立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队伍,加强监管执法,保持市场平稳有序,全市未发生非级别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特种设备安全实现“零事故”;对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通过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涉及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12个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领域的40个不予处罚事项,依法对企业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安康市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作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列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重点督查考核计划,并印发了《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办法》,建立部门会商、工作提醒、督查检查、信息报送等制度,保障“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组织、程序化向纵深推进。
此外,安康市探索结合专项整治、突出本市特色产业、区分行业领域的部门联合抽查模式,推行分级分类监管,运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依据诚信状况采取差异化监管,对违法失信风险高的市场主体,列入重点监管范围。据介绍,今年4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工作中通报》中,安康市作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受到通报激励。
着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是评价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安康市整合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资源,统筹职能、协同推进工作落实,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台阶。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总检验郝江山介绍:十三五期间,安康市授权专利2872件,其中发明108件,分别是十二五期间的3.3倍和2倍。仅2020年,全市授权专利793件,其中发明40件,同比增长89.7%。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效商标数14511件,其中60%为近三年新增注册,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在知识产权的制度保障上,市政府成立了安康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的《安康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具体措施》即将印发实施。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指标被写入全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产权保护导向。
在执法保护上,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设立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充实了人员力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同时,强化知识产权民事司法保护,审判机关强化了对知识产权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群体侵权以及以侵权为业的行为人的赔偿责任;加强行刑衔接,依法从快严厉查处大案要案,有效发挥警示教育和震慑作用。
为推进知识产权实现其价值,安康市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和“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组织知识产权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为企业解决知识产权困难问题,并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目前全市15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国家)认证,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近三年共有6家企业以发明、商标为质押物增资扩信成功获得贷款,贷款金额超过6000万元。(来昌荣)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