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合作初心 勇担使命职责 ——记省民进会员、陕西援藏医生于勇

2021-03-18 04:57:00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2015年8月,于勇接到通知,挂职担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及陕西省组团医疗援藏工作队队长,是当时中组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成员之一。...

  风尘万里,羌塘千日,万千风景一眠间,惟余感动在心头。

  几多风雨,几多严寒,百尺冰立万岁山,豪情壮语犹在耳畔。

  风萧萧兮,水盈盈,狮泉灵水仍往西。

  几许纯净拂眼帘,是水,是泪,心随白云远。

  身倚红字,手握冰刀,一腔热血,只为生命圆满。

  一路高歌,一路奔波,聚精会神,只为医道永恒。

  望茫茫来路,仰高天厚土,万草枯黄,惟经幡猎猎向天歌。

  思千万战友,相携而行,不昧平生,毛头柳上发新枝。

  这首词,是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陕西省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于勇在2017年第二批援藏同志期满离开时挥笔写下的,抒发了他无私坚定的援藏情怀和医疗队成员之间的深厚友谊。2019年,于勇带着阿里馈赠他的印记——黝黑的肤色和精瘦的体格援藏归来。而关于阿里,记忆的小船在时光的逆流里穿行,一位白衣天使在“天上阿里”唱响了一首生命之歌……

“天边阿里”

  2015年8月,时任陕西省人民医院院办副主任的于勇接到通知,挂职担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及陕西省组团医疗援藏工作队队长,是当时中组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成员之一。彼时,正在国内某重点大学读在职博士的他,毅然放弃学业,克服家庭困难,挑战生命极限,带领队员开始了在“生命禁区”的奋斗与奉献,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刚踏入阿里,蓝天白云如梦如画,但随之而来剧烈的高原反应让人措手不及。

  阿里地区的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低矮的楼房对于“外来人”而言,攀爬都成困难。“办公室在三楼,但上厕所只能到一楼的旱厕,仅是上下走动,我们已经气喘吁吁了,想想我得爬三年,头都大。”提及初到阿里人民医院的状况,于勇直摆手。

  入藏前,尽管于勇已经做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但是真的到了阿里,那里的一切依然让他吃惊:全院只有七十名医护人员,楼院比较破旧,墙上、地板上都是血,上下水也没有通……这让他倍感压力。

  援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气候。“阿里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零下几十度的环境,整个医院也没有暖气,班子成员开会都是站着,跺着脚。”于勇形象地比划着当时的状态。这些在内地人看起来最基本的工作需求,在阿里地区都成了奢望。

  阿里以它的遥远、荒芜和神秘吸引着世人,被旅行家称为遥远的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500米,全年180多天的大风,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度。紧邻印度、尼泊尔,有一千多公里的边防线,离拉萨也有一千多公里。当问起为什么叫“天边阿里”时,于勇幽默地解释:“由于高原飞行很不稳定,航班经常取消,经常要开车出行。有次到拉萨开会,连续开了两天。区委书记问最远的那个人到了没有,我说,‘报告首长,我到了’。阿里到了,这才算到齐了。”

“医院无小事,高原显真情”

  高原上的事,没有小事。一位特殊病患的到来,让于勇触动很深。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贸口岸做生意的一位尼泊尔“边民”,刚到医院的时候身体很差,营养跟不上,生孩子生了七八天,已经胎死腹中。“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可身上连100元的住院费都拿不出来”,眼前的情形,戳中了于勇的内心。没有丝毫的犹豫,于勇召集专家、医务人员,把病患当成一次医疗技术上的挑战,积极会诊救治,并且出于人道主义减免了费用,让医院食堂保障患者营养,最终保住了患者性命和生育功能,创造了雪域高原的奇迹,也树立了中国医生的形象。

  高原第一例开颅手术、抢救一千多克的早产儿、按压三个小时苏醒的城管干部等事迹不胜枚举。内地再普通的手术,在高原上进行都是一场与生命的赛跑。

  一位驻防的战士出了车祸,腰椎断裂,于勇立即联系北京协和医院的院长,派最优秀的专家飞到拉萨,同时把这位战士也转运拉萨,紧急抢救后,这个小伙子保住了性命也没留下残疾。于勇激动地说:“通过医疗救治,我们与部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当我们血库需要血,只要打电话给部队,立马七八个小伙就过来了。”军民一家亲,在茫茫高原上令人格外感动。

  氧分压下降厉害、一天拉肚子20多次,记忆力大幅下降、张嘴就忘事……类似的苦在阿里援藏医生团队里数不胜数,但队员们没有丝毫抱怨,当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让他们无比满足。于勇告诉记者,有一次升国旗活动,援藏队员梁亚萍忘带证件被拦在外面,一听说是援藏医生,执勤人员立即敬礼并允许进入。“晚上打车,司机一听是援藏医生,路再不好走也要坚持把我们送到楼下,有的甚至不要钱。”所有来这里的援藏人员对这份工作都从刚开始的怀疑、犹豫到最后的坚定、热爱。

  这里,人口虽不密集,但人心,紧紧相连。

“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自从踏上这片土地,于勇就决心做些什么。援藏,要做的不仅是手拿一把“手术刀”,用高超的医术治愈患者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在机制体制上“动刀”,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来守卫阿里人民的健康。

  援藏之初,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是全国唯一一个没评等级的地级医院,感染控制科、人事科、质量控制办公室等很多现代医院常规设置的重要科室一个也没有。因为医务人员培训不到位,一些危重症病人到了病房,护士连呼吸机都不会操作。没有ICU,没有急诊科,紧急、危重的病人在当地基本无法抢救,医院被群众称为“转诊医院”。

  阿里的问题只能靠阿里解决。面对这种局面,于勇抽出三个月时间进行调研,彻底摸清了医院症结所在。“这个医院最大的问题在管理上,不在技术层面。底子薄、人才少、机制落后,是三大难关。”“推动医院发展的最好抓手就是等级医院建设。”

  厘清思路的于勇说干就干。挖管道、解决上下水、通暖气,冰冷的医院暖和起来。修建污水站、开放新门诊大楼、重新装修住院部,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在创建二甲医院过程中,于勇邀请陕西省各级医院院长到阿里,成功召开了首届世界最高海拔学术论坛——冈底斯医学论坛。不仅如此,他还开创医务人员“柔性援藏”工程,请相关专家到阿里地区援助三个月支持医院的评级建设。

  在于勇和援藏队员们的努力下,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三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医院从没有评级到创成“二甲”,进而创成“三乙”,成为藏西第一家三级医院,群众口中的“转诊医院”也成了“救命医院”;医护人员从70多人增加到280多人,通过援藏专家“我做你看,你做我帮,你做我看”的扎实培训及分批次组织优秀人才赴内地跟班进修,一大批当地医疗人才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因为出色的工作业绩,陕西医疗援藏队两度代表全藏在全国援藏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18年6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组织部长曾万明同志视察阿里组团医疗援藏工作,高度肯定陕西医疗援藏工作,评价于勇同志“用坚韧实干书写了阿里医疗跨越式发展的传奇”。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阿里地区文旅集团党委书记杨峰赞叹:“援藏专家来了,我们才敢大批量接待游客,今年第一次有游客在阿里过年。”

“一个民进会员的情怀”

  身为民进会员的于勇,对自身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加入民进以来,我始终认为,在形式上成为一名民进会员只是开始,在思想上、行动上成为一名合格的民进会员,扎实履职,发挥出民进会员应有的作用,才是我的最终目标。加入民进以后,我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政治觉悟的提高为我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在援助阿里期间,于勇时刻不忘一个民进人的责任和担当,多次带领援藏医疗专家对地处海拔5000米以上的对口扶贫村积极帮扶,助力当地脱贫,增进民族团结,受到了西藏自治区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荣获2016年度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我们虽然离开了西藏,但那边的乡亲们来看病,我们全部都是绿色通道。”回到西安的于勇,没有跟阿里断开联系,涉及到干部、群众和远程医疗等问题,他都十分关心,并积极协调。

  2020年10月,民进西工大总支接到了援藏专家关于为阿里地区农牧业发展捐赠一批设备的请求,这个任务随即被交给了熟悉阿里情况的骨干会员于勇。他欣然受命,积极联络对接,摸清相关情况,并联系西安翎祖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为阿里地区动物疫控中心捐赠防护服、口罩、消毒药品、动物手术器械、耗材等急需物资,并于当月20日在陕成功举办捐赠活动,让民族团结的格桑花盛开在古城西安。

  回到西安的于勇,继续在推进农村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中积极履职尽责。去年9月,他了解到渭南市蒲城县重泉村作为专业的西瓜种植大村,村民们缺乏健康常识、保健意识差,因长时间瓜田劳作常常疾病缠身。于是,他主动向总支主委建议,促成民进西工大总支和省二院联合开展了一次义诊与科普帮扶活动。

  在义诊活动中,专家们详细询问村民病史,耐心解答各种问题,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向贫困村民免费发放药品。此次活动,进一步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援藏精神,彰显了民进会员的责任与担当。

  岁月如歌,生命长青。怀着家国情怀,民进人将续写新的奋斗篇章。(栾 冰)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援藏 医生 于勇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