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温暖城市 ——专访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

2020-04-27 22:28:48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摘要]近年来,铜川坚持把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城市幸福的关键要素,与时俱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让小城市有了‘大智慧’。”在杨长亚看来,民生幸福,是城市的最高荣誉,是城市的初心所在。...

民生幸福,是城市的最高荣誉,是城市的初心所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杨天、张静
                                               

  铜川市照金镇全景 (程和平/摄)

  因为疫情而沉寂了很长时间的陕西省铜川市新区主城区,近日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道路、停车场、绿化带、交通信号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如火如荼。在当前复工复产的热潮之中,铜川市集中开工了包括雪亮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在内的41个重大项目,这座幸福之城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铜川是“药王”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山水画家范宽、哲学家傅玄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铜川照金创建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曾经,过度依赖资源的粗放模式给铜川带来了盛极一时的经济发展,也给铜川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病。近年来,铜川紧盯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目标,坚持不懈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追赶超越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高质量的发展让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7年至2019年,铜川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表示:“革命精神锻造了为民服务的初心,筑牢了幸福信仰。近年来,铜川坚持把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城市幸福的关键要素,与时俱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让小城市有了‘大智慧’。”在杨长亚看来,民生幸福,是城市的最高荣誉,是城市的初心所在。

经济是幸福的基石

绿色是幸福的底色

  《瞭望东方周刊》:铜川正在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铜川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有哪些“铜川经验”?

  杨长亚:铜川因煤而兴、先矿后市,1958年建市,是继西安后陕西设立的第二个省辖市,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一五”期间,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王石凹煤矿和耀县水泥厂就布局在铜川,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为国家建设贡献了6亿多吨煤炭、2亿多吨水泥。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题。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致力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入选“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一个地方的发展力基于产业结构的支撑力。产业转型是转型发展的核心所在,是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坚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把产业优化重构作为发展的第一大事。

  一方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我们着力建设以航汽铝材为引领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按照“精煤、强铝、扩电和优水泥”的思路补链延链扩链,引进了声威、海螺等水泥企业集团,紧扣“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引进了达美600万只汽车轮毂项目、特必克1000万片制动摩擦片等项目,形成了煤发电、电炼铝、铝深加工的循环产业集群。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铜川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拿到优秀,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示范工作在国家绩效考核中实现了“三连优”,被评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

  另一方面,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上,着力打造以科研孵化为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以特色文化为内涵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中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产业成为新支撑。引进了5家芯片研发制造企业和陕西省先进光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涉及数字经济企业落户54家,电商线上交易额2019年达到100亿元。方舟制药等中医药企业规模效益实现双提升。海升等龙头企业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周陵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10%。

  《瞭望东方周刊》:铜川的转型升级,是如何协调好产业、生态两者之间互利互惠关系的?

  杨长亚:经济发展带来物质上的充裕富足,生态改善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深切认识到,绿水青山好环境就是幸福,决不能牺牲环境搞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坚持在治理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忍痛向主导产业开刀,实施了91个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对全市水泥生产线实行了脱硫脱硝,关闭了22处地方煤矿,煤炭去产能占到全市产能的39.6%;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连续2年在国家考核中获评优秀名次,青山绿水好空气成为常态,引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繁衍生息。铜川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社会是幸福的容器

民生是幸福的落点

  《瞭望东方周刊》:近年,铜川在公共服务层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以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和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杨长亚:发展始终为了人民,人人幸福是我们的初心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切身利益、最关注的问题抓起,兜底补短保民生,优化服务提品质,不断增量城市幸福元素。多年来,铜川坚持把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用心回应群众期盼,办好民生实事。从2003年起,我们就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至今已解决了20余万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我们用心用情抓脱贫攻坚,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暖冬行动”,举办了扶贫产品交易会,“八星励志”扶贫扶志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驻村第一书记靳康鹏的先进事迹。我们全力建设健康铜川,建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等3个三甲医院,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我们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了孙思邈纪念馆、全民健身馆、铜川书画公园、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了城市生活功能,城市宜居水平已经连续多年排在陕西省前三位。我们还在陕西省最早建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中心网络,给市民带来更便利的生活体验。

  《瞭望东方周刊》:铜川在城市治理创新方面有哪些突破,从而让城市焕发了新的活力,给市民带来了更多的幸福?

  杨长亚:我们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城市幸福的关键要素,坚持以党建领航社区建设,以辖区单位、居民小区、商务楼宇、社会组织等为依托,构建了从党组织全覆盖到治理全覆盖的网格,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治理格局,织密了群众“幸福网”。我们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在城市社区搭建了“智慧社区”平台,纳入了居民养老、就业、社保等10大类100多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项,实现了“线下事、线上办”,一张身份证自助办理所需事项,用网络联通了党和群众的心路,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让小城市有了“大智慧”,王益区红旗街街道党委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出“全天候无假日办照”“微信办照”等新举措,坚决贯彻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成功入选“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我们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成并运行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维稳中心,全市公安派出所“和为贵”调解室实现“全覆盖”,打造了新时代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铜川模式”,被评为“2018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

文化是幸福的养分

精神是幸福的源泉

  《瞭望东方周刊》:照金精神是如何浸润到铜川这座城市的城市灵魂、城市脉络中去,推动城市为人民谋幸福的?

  杨长亚:革命精神锻造了为民服务的初心,筑牢了幸福信仰。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铜视察时的重托,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建成了照金纪念馆、照金干部学院,每年举办照金苏区“两点一存”研讨会,连续五年举办“照金精神”全国巡展,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全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实现了安全校车、学校取暖设施、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中小学幼儿园直饮水和寄宿制学校浴室全覆盖。我们组织专业宣讲团和草根宣讲团,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照金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坚持“红色即民生”的理念,以红色教育为主体,以红色旅游为支撑,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做强产业、守护生态、富裕群众的红色发展路子,2019年实现革命老区整体脱贫。

  《瞭望东方周刊》:“德润铜川·好人之城”成为了铜川的城市名片,近些年,铜川是如何从文化自信中汲取道德力量,创造崇德尚德的城市氛围的?

  杨长亚:人文精神孕育了崇德尚文的基因,增量了幸福温度。我们坚持以文载城、以德润城,从文化自信中汲取道德力量,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设立了“道德大讲堂”,开展“优良家风进万家”等活动,评选表彰“铜川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出台了道德模范奖励帮扶、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礼遇两个《实施办法》,唱响了崇德向善的时代强音,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正能量城市称号,崇德尚文成为共识。从王家砭村好人集体,到迷家塔村好人,37人(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德润铜川·好人之城”已经成为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2019年9月27日上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铜川市举行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铜川 市委书记 杨长亚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