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杨媚 记者 李荣
近日,气温悄然下降,西安的街头巷尾正被一股升腾的“暖意”包围。这“暖意”不仅弥漫在炒货摊前糖炒栗子的热气里,更渗透进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传统热食到节能型电暖器、智能电热毯,再到放松身心的体验式消费,“暖经济”正以多元的姿态在西安持续释放热力。
舌尖暖意:传统小食与新式热饮齐升温
“老板,来两份甑糕、一碗油茶麻花!”10月31日,在小南门早市,老字号甑糕店前排起了长队。店主李汉明手持长勺翻动着热气腾腾的甑糕,“天气一冷,大家都爱这口热乎的!最近客人明显变多了。”
在西安,低温与特色热食似乎有着天然的“化学反应”。泡馍就着糖蒜,同盛祥的羊肉泡馍店就餐高峰时段一座难求;街头巷尾,烤红薯摊、糖炒栗子摊前总是围着年轻人;清晨,老韩家胡辣汤店更是热闹,一碗浓稠热辣的胡辣汤下肚,寒意瞬间被驱散。
随着气温降低,“暖经济”逐渐成为近期餐饮市场的消费主流。热气腾腾的火锅、咕嘟冒泡的铁锅炖、烟火缭绕的烧烤,成为市民抵御寒意的首选。
美团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外卖平台上西安地区“火锅”“涮肉”的搜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438.6%、322.4%;火锅相关菜品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0.99%,涮肉相关菜品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3.82%。
食材供应链也随之“热”起来。11月1日凌晨四点,在朱雀农副产品市场做了二十年牛羊肉批发生意的老刘已经开始配货。他告诉记者,降温后肉卷和鲜切肉的销量明显激增,很多火锅店都是直接分切完就拉走了,他还接到多家火锅店的紧急加单。
与此同时,新式热饮也为这份“暖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西安曲江大悦城一家茶饮店,“茉莉桂花热奶茶”“老树红茶”等秋冬新品占据菜单“C位”,店员介绍:“降温后,大家点热饮的需求明显增多,我们每天销售1000杯左右,七成以上都是热饮。”
补贴助力:节能保暖家电成消费热点
“旧电暖器折了200元,加上政府补贴,新换的节能款才花了300多元。”11月1日,家住西安市高新区的陈浔安装了新电暖器,机身显示的实时能耗让他很满意,“一级能效的新机比老款省一半电,还能手机控制温度,老人用着也方便。”
秋冬季节,保暖成为消费关键词,节能型电暖器、智能电热毯、烘干机等设备成为冬日“新宠”。
在长安区方圆荟京东家电专卖店,烘干机专区人气十足,导购员介绍:“这款烘干机烘干速度快,还能杀菌除味,正好解决秋冬季晾晒难题。”
家居保暖用品市场同样火热。在西安荟聚宜家家居商场,加绒床品、暖手宝等商品被摆到显眼位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半个月,保暖类家居用品销售较快,加绒床上用品尤其受欢迎。”
这股绿色消费热潮的兴起,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8月14日,西安市商务局发布《西安市绿色家电消费补贴活动实施细则》,该政策采取“政府补贴+企业配套”的模式,个人消费者购买符合条件的产品,最高可享受单件成交价15%、最高2000元的立减优惠。这一举措不仅点燃了市民的绿色消费热情,更释放了节能家电市场的消费潜力。
消费升级:从“保暖刚需”到“情绪取暖”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10月中旬以来,国内“温泉酒店”Top10搜索目的地西安位列前五,西安温泉酒店搜索量同比上涨32%,“临潼温泉酒店私汤”“太白山温泉酒店亲子房”更是成为热门关联搜索词条。
这一消费热潮的背后,正是“暖经济”从物质保暖向情绪满足升级的新趋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顾菁认为,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消费者在基本保暖需求得到保障后,正将需求延伸至情感慰藉与精神满足的更高层次,愈发注重消费中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享受,而温泉消费的爆发式增长正是典型体现。
“我们卖的不是温泉,而是一个冬天的‘社交港湾’。”西安市高新区一家汤泉生活馆负责人王涛说。降温后,汤泉馆的客流量显著攀升。“这里比家里暖和舒适,能舒舒服服待上一整天,性价比特别高。”“90后”市民张柯欣分享体验。
室内消费场景同样人气爆棚。在曲江的亲子乐园,家长带着孩子参与手工烘焙、陶艺制作;健身房、瑜伽馆的“冬季塑形”课程报名火热;曲江杜曲公园的薇尼家森语营地因雪景氛围成为网红打卡地。
顾菁认为,这种体验式消费的增长趋势具有持续性。只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对情感慰藉与精神满足的需求就会持续增长,这也为“情绪取暖”类“暖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顾菁建议,西安可进一步聚焦年轻群体、亲子家庭、入境旅游等客群,深度推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增加“观文博、看美展、听歌会”等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消费品供给机制转型升级,从普适统一模式转变为提供细腻精准服务的心理“舒缓剂”,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转变驱动逻辑,从被动依赖天气转向“城市IP驱动+特色文化驱动+数据驱动”的核心生态体系,将“暖经济”的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消费动力。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