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奔涌,盛世圆梦。
11月4日11时20分,随着闸门缓缓落下,位于咸阳市泾河下游峡谷末端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开始蓄水。

这个承载着三秦百姓多年期盼,担负着护佑黄河长久安澜使命的工程,从建设转入了发挥效益阶段。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任务,建成后将成为陕西库容最大、坝高最高的水利工程。

工程在保障渭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同时,为渭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必将在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历经了漫长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水利部门就开始对泾河流域进行勘察和研究,提出了建设东庄水利枢纽的设想,工程建设经历了“六起五落”,直到2018年全面开工。

至此,一场与自然博弈、为民生谋福祉的建设在泾河峡谷间全面展开。
治沙防洪 破解水沙矛盾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集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超级工程。
下闸蓄水当天,42岁的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董甲甲尤为激动。
7年前,他参与设计了东庄水利枢纽工程;
7年间,他见证了大坝从最初的图纸规划到施工的每一个重大节点;
7年后,工程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大坝巍然屹立!
“从设计图纸上的每一个线条,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团队的心血。这7年,我见证大坝‘长成’。”董甲甲说。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黄河泥沙治理的关键工程之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首席专家张金良说,该工程拥有黄河流域首座以拦沙为主的特高拱坝,通过拦蓄洪水和调水调沙等手段,可有效保障渭河下游防洪安全。
泾河是渭河泥沙和洪水的主要来源,输沙量占到了渭河下游输沙量的70%。泾河发生的高含沙小洪水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因素。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泾河下游、渭河下游两岸的关中平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迫切需要解决渭河下游防洪减淤问题。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通过拦蓄洪水、调水调沙等手段,可有效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保障渭河下游防洪安全。
“目前泾河下游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有力提高泾河下游防洪标准,有效提升洪水灾害应对能力。”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庄水利公司”)质量安全部部长吕鹏疆说。
据测算,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运行50年,可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6.57亿吨,减少进入黄河泥沙约25亿吨。
攻坚克难 铸就水利丰碑
11月4日,走进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一座230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巍然屹立。

要在一座陡峭的河谷上修建特高拱坝,其难度可想而知。
建设团队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施工场地受限。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泾河峡谷深处,原始地貌复杂多变,危岩体及堆积体遍布,施工交通布置困难,安全风险与协调难度极大。”东庄水利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白炳南说。
为解决施工交通难题,东庄水利公司投资超亿元,定制了3台平移式缆机进行混凝土浇筑,搭建起“空中交通走廊”,解决了狭窄河谷施工布置困难的问题。
工程所在的悬托型河谷,地下水位比河水位低30至50米,如同在空中建坝,高陡边坡的施工布置和施工稳定性控制难度大。
施工团队采用高陡边坡快速开挖技术,确保了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和施工进度。
大坝是工程的核心建筑物,承担着挡水与泄洪的重要任务。
坝体高,加之工程所在地昼夜温差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容易因内外温差大产生裂缝……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
“我们建立了全过程温控管理体系,利用工程信息化平台配合智能温控系统,保障坝体浇筑质量。”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东庄施工局(以下简称“东庄施工局”)局长李鸿吉说,“这套系统就像给大坝装上了‘智慧大脑’,可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确保混凝土温度控制在设计温度梯段范围内。”
在施工中,东庄施工局从原材料拌合环节、入仓浇筑环节、通水降温环节等方面多角度控制混凝土温度,确保实现“中热水泥建造无缝大坝”的建设目标。
工程处于石灰岩地区,容易发生岩溶渗漏和绕坝渗漏问题。
“我们采用高精度的地质勘探技术,提前识别岩溶发育区域,并通过固结灌浆、帷幕灌浆等措施,有效封堵了潜在的渗漏通道,确保了坝体的防渗性能。 ”东庄施工局工人高金录说。
与此同时,东庄施工局团队还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展开了广泛合作,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通过精细化施工和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保障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为中国乃至世界类似工程修建贡献了陕西智慧。
生态先行 共绘美好未来
“工程拥有5.78亿立方米的兴利库容,能有效填补当地水资源缺口,是破解渭北‘旱腰带’缺水难题的核心工程。”东庄水利公司副总经理吴迪说。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但地区缺水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渭北地区,水资源更为缺乏。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肩负着保障民生供水的使命。
工程是泾河干流唯一可开发利用,且具有较大调节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关中渭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网络中的关键工程。
工程建成后,可向铜川新区、富平县城等地进行城镇及工业供水,年均供水量为4.35亿立方米。同时,通过灌溉渠道,工程可以将水资源输送到省泾惠渠灌区,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从开始规划、设计到建设,一直将生态保护和发展置于重要位置。
工程在立项之初就确立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在水利工程中首次设置生态库容,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以缓解渭北地区缺水形势,恢复河流水系的基本生态功能,还可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逐步改善和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在绿色能源方面,工程电站装机容量11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85亿度,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绿色动能。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为我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探索了‘水沙协调’新路径,提供了‘生态优先’的新模式。”张金良说。
随着开始下闸蓄水,这个跨越70余载的“东庄梦”在三秦大地正逐渐变成现实……(群众新闻记者 徐颖 田若楠 许奥博 )
记者手记 | 屹立在峡谷间的水利丰碑
11月4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一个跨越70多年的水利梦想正逐步实现。
从20世纪50年代水利部门对泾河流域进行勘察研究,到如今工程转入发挥效益阶段,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无数水利工作者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他们中,有像董甲甲这样的工程师,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倾注心血;有像李鸿吉这样的工程专家,对大坝浇筑的安全性一丝不苟;还有无数在一线默默奉献的施工人员,用辛勤的汗水在泾河峡谷间筑起了这座水利丰碑。
为解决混凝土温控难题,给大坝装上“智慧大脑”;面对岩溶渗漏风险,采用高精度地质勘探技术……每一个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建设者与自然的博弈。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被建设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深深打动。面对施工场地受限、高陡边坡施工、昼夜温差大等重重困难,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攻克难题,采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不仅保障了工程的质量,更为中国乃至世界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其建设是对生态保护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诠释。下闸蓄水后,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效益将逐步显现,可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徐颖)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