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高会,看见田野上的创新图景 西安用创新之笔描绘现代农业新画卷

2025-10-30 08:39:47  来源:西安晚报  


[摘要]易俗社花旦的唱腔在展馆内回荡,唱词中巧妙融入了“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等13种农产品……...

  农高会上,西安展馆人气爆棚。记者 窦翊明 摄

  智慧农业系统模型吸引参观者驻足 记者 窦翊明 摄

  易俗社花旦的唱腔在展馆内回荡,唱词中巧妙融入了“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等13种农产品……在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西安展馆里,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

  10月29日,闭馆前的西安展馆内依然人流如织。“蓝田荞麦咖啡”的香气在展区里飘荡,农户与专家围绕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着热烈交流。这场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的农业盛会,不仅展示了成果,更见证了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从蓝图走向现实的步伐——全市签约项目12个,签约总额15.82亿元的亮眼成绩单,成为此次盛会的一大亮点。

  廊道建设

  创新实践的系统布局

  “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一条产业廊道,更是一个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体系。”本届农高会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无论是参与论坛交流,还是在展馆接待访客,都在积极推介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建设工作。

  这条廊道,以环山路为纽带,将沿途的现代农业园区、种业创新基地与智慧农场串联成线,让分散的农业创新力量聚成了推动产业升级的合力。

  在长安区展位,神禾塬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的展板前围满了参观者。这个刚刚获评“西安都市魅力田园”的基地,展现了长安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突出成果。基地技术负责人向观众介绍道:“我们正在建设的无人农场,实现了从耕种到收获的全程智能化。作物生长的每组数据,包括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养分状况等都能被实时监测并传输到云端。”

  这背后,是我市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深刻把握。

  廊道建设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在基础领域,重点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机建设种业基地;在特色产业领域,布局设施农业、精深加工等提升改造项目;在业态创新领域,吸引三产融合类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目前,廊道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已完成猕猴桃高质量发展、临潼石榴全要素集成等5个项目的策划包装,计划总投资约8926万元。这些项目如同廊道上的明珠——既各自闪耀,又相互辉映。

  “农业丰景”

  多元产业的创新实践

  走进西安展馆,仿佛步入了一幅立体的“西安农业丰景图”。各展区既浑然一体,又独立成章,共同诠释着西安农业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

  记者在阎良区展台前看到,参观者端详着最新研发的羊乳制品。展台上,甜瓜、羊乳、蜂蜜等11类产品不仅展现了地域特色,又体现了阎良区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本届农高会,阎良区斩获6项“后稷奖”,成绩斐然。阎良区关山街道北冯村入选“西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蓝田县展区内,荞麦系列产品引人注目,荞麦咖啡成了展位“流量担当”。“我们开发了荞麦咖啡、荞麦茶、荞麦饼、荞麦锅巴等8大类26种产品,让传统作物焕发新生。”展位负责人介绍道。本届农高会,蓝田县成功签约一个8亿元项目,成为全市签约额最大的单笔项目。

  在长安区展区内,面花与现代农业科技相映成趣。本届农高会,长安区神禾塬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十里蛤蟆滩稻花乡里、太阳葡萄小镇3个项目入选“西安都市魅力田园”,王曲街道藏龙寨村入选“西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了长安区在推动产业融合方面的丰硕成果。

  科技赋能

  绿色发展的系统变革

  本届农高会期间,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场推介会现场座无虚席。

  “土壤修复就像给土地做理疗,要循序渐进。”一位技术专家的生动比喻,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据了解,这场推介会带来的5项农业绿色转型关键技术和1项创新推广模式,覆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

  这套技术体系集成了土壤修复、“绿肥+”生态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分子膜”智能堆肥等多项实用技术。其中,市农技推广中心研发的“三方两点一主体”链式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获评本届农高会“四新”成果奖。全市共获得4个“四新”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奖,展现了西安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劲实力。

  在展馆另一侧,西安汇丰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手持刚获得的“丰品长安”授权证书,自豪地说:“有了这个证书,我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高端市场。”本届农高会上,西安农投集团签订10个项目,协议金额5.82亿元。

  品牌引领

  价值重塑的系统工程

  在本届农高会的品牌发布环节,当大屏幕上亮起“丰品长安”标识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个融合了古城墙与麦穗元素的设计,诠释着西安农业的深厚底蕴与未来期许。

  首批获得授权的12家企业代表在台上接过授权证书。阎良区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思妮激动地说:“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要用更好的产品回报这份信任。”

  记者了解到,“丰品长安”采用“部门引导+国企运营+市场参与”模式。根据《“丰品长安”市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品牌主营产品数量将达到10个以上,授权产品数量达到100个以上,带动35家以上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

  未来图景

  创新驱动的开放平台

  在本届农高会“专家话题广场”活动间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被合作社的负责人们团团围住。“您刚才讲的AI病虫害诊断,什么时候能到我们果园试试?”一位合作社负责人现场发出邀约。

  这场思想碰撞的盛会结出硕果:西安市农业农村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合作内容涉及共绘发展蓝图、深化科技创新、落实科技项目、强化人才培育4个方向。双方将围绕农业机器人、精准作业系统、智能传感设备等前沿领域开展协同攻关,推动智能农机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无人化迈进。

  “后稷奖”颁奖仪式上,西安斩获23个奖项,其中3个为“后稷特别奖”。西安的获奖产品涵盖多个领域,包括“泾渭茯茶”“户太八号”葡萄等,展现了西安农业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陕西好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捧着获奖证书说:“这是对我们多年来坚持品质的最好肯定。”

  不仅如此,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平台的建设成果同样令人振奋。该平台自2024年3月开展业务以来,已累计成交项目1188宗,总金额31.15亿元,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27.93亿元,农民增收1.01亿元,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高效桥梁”。

  闭馆时刻,西安展馆内的工作人员开始依依不舍地整理展品。连日来,这里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专家与农户的交流,聆听了品牌故事与市场需求的共鸣……

  从环山路沿线的廊道建设,到“丰品长安”的品牌打造;从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到城乡要素的高效流动——如今的西安,正在用科技创新之笔,在广袤田野上描绘出现代农业的崭新画卷。

  正如一位与会专家在“专家话题广场”上所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的建设,正在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生动的现实。

  这条廊道,连接的是历史与未来,通向的是更加美好的明天!当一系列创新成果在环山路沿线的田野里生根发芽,人们看到的将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一个特大城市与美丽乡村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

  首席记者 骆妍

  记者手记

  西安农业的深刻变革

  传统焕发新生 科技扎根田野

  站在即将闭馆的西安展馆内,易俗社艺术家的秦腔余音犹在耳畔。那句融入唱词的“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甜”,不仅唱出了自豪,更唱出了西安农业的底气。

  6天来,记者行走在这个充满科技感与乡土情的展馆,看到了智能农机演示时众人惊叹的目光,参观者品尝荞麦咖啡时惊喜的表情以及农户向农技专家请教时的专注神情。在“阎良羊乳”的展台前,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获得‘后稷奖’后,咨询合作的电话就没停过。”这或许就是品牌赋能最直接的体现。

  那些穿梭在展馆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成为本届农高会上的一大亮点——他们既懂生产技术,又善品牌营销;既尊重传统经验,又勇于拥抱创新。在他们身上,记者看到了西安农业坚实的支撑。

  这些细节背后,是西安农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系统性重塑——它让农业变得时尚,让传统焕发新生,让科技扎根田野。每一项创新实践,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西安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首席记者 骆妍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农高会 现代农业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