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恒宇 通讯员 沙江
近期,志丹县双河镇麻子沟村苹果园的果树到了秋冬季管理的关键时期。
10月15日,一辆印着“文明实践 服务群众”字样的“文明大篷车”驶向苹果种植大户左怀江的果园,果业技术员张金虎拎着工具包下车后直奔果园。
“大家看,这根枝条已经染了病菌,必须从根部剪掉,留着会传染其他枝条。剪完记得涂愈合剂,这样才能保证来年苹果的长势。”张金虎站在果树下,手拿修剪刀边示范边讲解。左怀江和几位果农围在一旁,边听边学。
“只要我们有需求,技术员就会提供服务,不光教技术,还帮我们联系销售渠道。”左怀江说,往年自己管理果园全靠经验,自从“文明大篷车”送技术上门,苹果产量和品质一年比一年好。
麻子沟村位于志丹县城南15公里处,是典型的川道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占比较高。以往,村里的文明宣传、政策讲解多集中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但老人出门不便,果农忙着农事,宣传效果总是打折扣。
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高昀说,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发现,村民对快板、说书等小型文艺活动兴趣浓厚,“文明大篷车”的设想由此产生。
2019年3月,志丹县第一辆“文明大篷车”驶入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志丹县根据当地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坚持服务车辆不重购,把县域内普法宣传车、农业科技直通车、流动图书车等8类车辆的服务功能进行整合,统一于“文明大篷车”。
“我们通过打造‘文明大篷车’志愿服务项目,推出32类180个志愿服务菜单,由百姓‘点单’,志愿者‘接单’,利用重要节日、农村集市开展‘流动式’上门服务,把新思想、新政策融入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中,将农技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将专业理论转化为通俗表达,让群众听得懂、乐意听。”高昀介绍。
如今,“文明大篷车”已从简单的服务运输工具变成了扎根乡村的志愿服务综合体,将政策、服务、文化打包送上门,让文明新风真正吹进群众生活。
“‘文明大篷车’装啥,全看村民需要啥。”麻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吕宝卫说。为精准对接村民需求,麻子沟村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村干部、乡贤、退役军人和志愿者组成的网格员队伍。白天,网格员上门走访,了解情况;晚上,村民微信群继续收集大家的需求。这些需求最终会变成“文明大篷车”的志愿服务清单。
村民杭永兵喜欢唱歌,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村民微信群提出想找专业老师指导唱歌的需求。
没过多久,“文明大篷车”就载着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音乐老师和音响设备来到村文化广场。老师不仅现场对杭永兵进行了一对一指导,还组织了一场小型歌唱交流会,让喜欢唱歌的村民过了把瘾。
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大篷车”就跟着“动态升级”。
秋冬季节,气温降低,老年人免疫力低,易生病。最近,在志丹县金丁镇金汤村,“文明大篷车”带来了一场“服务送到家门口 文明实践暖人心”活动。现场,医疗志愿服务队为老年人量血压、测血糖,细致询问身体状况;一旁的义剪区,理发师精心为村民设计发型。
考虑到一些老年人行动不便,志愿者主动开展“爱心敲门”服务,把医疗检查、义务理发服务送到村民家中。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多服务,真是太暖心了!”村民王景军感慨。
在政策宣讲环节,志愿者更是拿出“分餐定制”的巧思,结合全县乡村发展变化,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精准施策,为农民讲农技知识,帮老人解医保养老困惑,为年轻人讲就业创业政策。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切实履行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赢得群众赞誉。
“今年,我们转变思维理念与服务方式,从过去‘有什么资源就搞什么活动’的‘端菜上桌’,变为如今‘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点餐定制’。”高昀表示,将继续用文明实践视角发现问题、用文明实践办法解决问题,用好“文明大篷车”,将党的声音、惠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为文明乡风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