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斐 通讯员 李治军
过去,一场婚礼要花一大笔钱;如今,同样的喜事,花费却少了很多。“省下的7万元,给娃买了辆小货车,小两口生计有了着落。”10月20日,刚办完儿子婚事的商南县过风楼镇白玉沟村村民张宏明的语气里透出了实实在在的轻松。
这场婚礼的变化,折射着商南县乡村风尚的深刻变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个位于陕豫鄂交界的县,正以一场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村(居)民组织提升、文明创建深化等“十大行动”的移风易俗改革,悄然改变着农村社会的人情往来规则。
破局:从“文明礼堂”开始的变革
“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白玉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余益喜坦言,3年前刚开始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时,没少碰钉子。“村民最大的顾虑就是‘面子’问题,怕被人说闲话,怕被人瞧不起。”他说。
转折点出现了——该村将一座闲置旧礼堂翻新改造为红白事专用场所,并制定明确标准。
今年4月,村民黄昌恒在村文明礼堂为妻子办了场简朴而庄重的丧事。没有请商业乐队,没有撒纸钱,宴席规模控制在10桌以内。“省下的钱,用来改善老母亲的生活。”黄昌恒说。
据统计,该制度推行以来,已为白玉沟村和邻村村民节省各类开支约50万元。
商南县此前的一项调研显示,部分脱贫户婚丧支出占年收入比重超过48%。“不是群众不想改,而是缺个让大家都能下台阶的突破口。”商南县委文明办主任胡久炳深有感触地说。自2023年以来,商南县系统推出移风易俗“十大行动”,从制度层面进行破题,让群众逐步放下了“面子”上的包袱,得到了“里子”上的实惠。
创新:“道德存折”背后的乡村治理智慧
在清油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银行”管理员宋叶娜总是很忙碌。“高阿姨,您这月又积了35分,想兑换点啥?”她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兑换积分的高安梅。
高安梅那本已经泛黄的“道德存折”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她这两年来的善行义举。“去年我用积分换了台电风扇,今年想攒着换台微波炉。”高安梅笑着说,“这‘存折’上的积分,每一分都代表着大家对我的认可。”
在商南县,128个村(社区)建立了“道德银行”积分管理系统,将移风易俗的要求细化为48项具体行为准则。村民通过微信小程序就能随时申报善行义举,经村(社区)审核后自动转化为积分,计入个人账户。
清油河镇党委书记赵华锋介绍,积分项目覆盖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公益劳动,到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再到红白事简办、摒弃陈规陋习,都有相应的积分标准。
“过去镇上每年红白事铺张浪费就超过10万元,现在通过积分引导,大操大办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赵华锋说,节省下来的资金被村民用于发展产业、改善生活。“道德积分”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浸润:文明种子在乡土社会中生根发芽
傍晚时分的赵川镇前川社区文化广场,一场特殊的“道德讲堂”正在举行。台上,农妇黄开英用朴实的乡音讲述着十几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公婆的故事,台下不少村民悄悄抹起了眼泪。
“以前总觉得孝顺就是多给钱、办风光丧事,现在明白了,真正的孝心是平时的陪伴。”听完故事的村民熊付俭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道德讲堂”已成为商南各村(社区)的固定节目,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文化浸润的力量在乡土社会中悄然生长。“文艺轻骑兵”队长程刚告诉记者,他们创作的移风易俗小戏《吵闹亲家》在巡演时,有位老大娘看完后当场表示要退掉多收的彩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能直抵人心。”程刚说。
移风易俗的种子也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清油河镇涧场村“90后”村民朱兰在县城务工,最近专门回乡参加移风易俗培训。她申请了“兰哥爱商南”抖音账号,和小伙伴组建了青年志愿服务队,经常用新媒体方式宣传文明新风。
在商南,变革正在多个层面同步发生,各村普遍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理事,全程监督指导红白事办理。该县还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对正反典型进行公示,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
“商南的经验表明,移风易俗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让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商南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杰说,下一步,商南县将继续深化“十大行动”,让文明新风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