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盟陕西省委会
作为全国能源化工核心集聚区,陕西省内的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12所高校开设能源化工相关专业,年均培养本科及以上人才1.2万人,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等产业集群,陕西已经形成“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创新矩阵,陕煤集团等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能源化工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91.21亿元,同比增长5.13%,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效应初步显现。
但对标“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绿色转型需求,我省仍面临科教协同育人滞后于产业转型需求、产学研用融合存在“断点”“堵点”、人才发展生态亟需系统性重构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科教协同育人体系。推动陕煤集团、延长石油等龙头企业与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共建新能源化工产业学院,围绕氢能产业链、CCUS技术链等,设置“碳中和技术”等交叉专业,实现新兴领域专业覆盖率达60%以上。校企联合开发“碳捕集系统设计”“氢能装备制造工艺”等产教融合课程,将企业“卡脖子”技术转化为高校毕业设计课题,每年定向培养“现场工程师”。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设置随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
二、打造“全链条贯通”的产学研用生态体系。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设立“能源化工成果转化专区”,整合高校专利库、企业技术需求库、投融资机构库,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成果确权、交易溯源。设立省级能源转型专项基金,对校企联合申报的CCUS关键技术、煤制芳烃催化剂升级等“卡脖子”项目给予补贴,允许企业以“需求方”身份参与项目评审并优先获得转化权。建立成果转化跟踪服务机制,对落地转化项目提供税费减免、场地租赁补贴等政策支持,推动“陕西研发—陕西转化—陕西制造”实现闭环。
三、构建“全域协同”的人才发展新生态。在高校设立“能源工程应用型”教师岗位,将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推动成果转化等纳入考核体系。在企业建立“首席技师”“技能大师”评定体系,获评者享受正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教师分科研型、应用型分类考核,对企业人才突出技能水平和实际贡献,打通“技术工人—技能专家—产业工匠”职业发展通道。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