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玉玮
金秋时节,在中国农科城杨凌示范区,一粒粒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种子”正破土发芽,不断孕育旱区农业发展的硕果。
10月10日,走进位于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记者看到8个白色的养殖罐整齐排列,罐体内水流循环,成群结队的彩虹鲷鱼苗游动着。
“1立方米水可以养120公斤鱼,是传统养殖的好几倍。示范中心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年产值可达200万元。”杨凌深蓝数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苏群介绍,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采用全封闭式养殖管控技术,让鱼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避免接触外来的病原体和虫卵,达到无寄生虫、无抗生素的生食标准。
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是集研发、设备与工艺展示、育苗养殖与人才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循环水养殖示范平台,致力于推动内陆智能循环水养殖产业化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杨凌示范区将实现研发经费增长6%,农业科技进步率达80%,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稳定在1.2亿亩、效益达300亿元的目标。
今年年初落户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以来,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已投入首批1万尾彩虹鲷鱼苗,目前生长状况良好,11月就能上市。最近,苏群忙着带领团队不断升级优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预计明年产能超30吨。
技术突破离不开产学研深度合作。依托区校融合机制优势,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已在智慧养殖领域取得多项创新。
“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共同开发了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鱼群生长状态。”苏群介绍,未来会持续深化与专家团队在养殖技术、疾病防控、饲料配方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和品质。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种子”不仅在本土扎根,还顺着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纽带”,飘向了更广袤的田野。
“依托杨凌示范区的农科教资源优势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平台优势,我们有信心让企业的水产养殖技术走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苏群说。
目前,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已和哈萨克斯坦相关企业、科研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将共同研发水产养殖系统,合作养殖鲟鱼、三文鱼。
“十四五”以来,在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带动下,陕西对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额由2021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1.4亿元,增长超过230%。
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前不久,乌兹别克斯坦中乌苹果园气象服务示范站正式揭牌。该示范站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建设。
苹果产业是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叠加病虫害侵扰,乌兹别克斯坦苹果产业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东介绍,去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国内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中乌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通过种苗繁育、矮砧密植栽培及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助力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此次中乌苹果园气象服务示范站的落地,让技术帮扶更精准高效。
“我们将充分发挥在气象监测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实践经验,在中乌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部署先进气象监测设备,实现气温、降水、风力等关键气象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对倒春寒、冰雹等苹果生长季高发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张东表示,中乌苹果园气象服务示范站将为当地果农提供“预警+防控”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助力果园稳产保收、降低种植风险。
让中国农业智慧惠及更多人,是张东一直以来的愿望。
“未来,我们将在更多中亚国家推广中国矮化种苗和栽培技术,让苹果成为中国和中亚国家民心相通的‘甜蜜果实’。”张东说。
随着“后稷人才工程”等一批项目实施,杨凌示范区不断完善区校融合机制,加速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这片农科热土正以更足的底气、更广的视野,让中国农业科技在更广阔的田野上结出共赢的果实,也让中国农业智慧照亮更多人的“丰收路”。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