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陕西文旅市场精彩纷呈

2025-10-09 07:42:05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红色地标成为假期出行“精神坐标”、非遗融入市井烟火、科技赋能让文旅体验焕发新彩……国庆中秋假期,三秦大地文旅市场人气爆棚、亮点纷呈...

  首席记者 李荣 记者 杨小妹 闫智

  红色地标成为假期出行“精神坐标”、非遗融入市井烟火、科技赋能让文旅体验焕发新彩……国庆中秋假期,三秦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文旅市场人气爆棚、亮点纷呈,红色记忆与时代新风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绘就假日文旅消费的鲜活图景。

  红色旅游热潮涌三秦

  国庆中秋假期,三秦大地红色旅游热潮涌动,延安、铜川等地的革命旧址与红色展馆成为亲子游首选目的地。

  “这里的中央大礼堂采用中西合璧设计,内部保留着当年七大召开时的原貌,斑驳的木椅、悬挂的‘同心同德’横幅,无声诉说着79年前的团结岁月。”10月2日,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游客们正在认真聆听讲解。

  “站在中央大礼堂,脚下的青砖好像都带着历史的震动。”来自西安的退休教师张明华抚摸着礼堂内的木椅感慨道,“讲解员说当年建礼堂没有元钉就用炸弹皮打制,没有水泥就用石灰代替,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太打动人了。”

  假期里,张明华特意带孙子来到伟人旧居的菜地旁驻足:“以前在课本里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今天看到这方菜地,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分量。”

  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林晓雨则对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印象深刻:“在这里听完‘讲话’讲解,终于明白‘文艺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这是最生动的思政课。”

  延安革命纪念馆运用40多项数字化展陈项目:“直罗镇战役”展区的裸眼3D技术、“瓦窑堡会议”的影像复原,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历史场景。10月1日当天,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待游客2.5万人次。

  “原本以为纪念馆是严肃的陈列,没想到科技让历史鲜活了起来。”重庆游客李正东站在“瓦窑堡会议”复原影像前说,看着屏幕里先辈们讨论救国方略的场景,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到抗战时期党的智慧与担当。

  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举办的金延安第二届百花艺术节暨国庆国潮文化旅游节,10月1日至3日累计接待游客6.8万人次。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日间版在国庆中秋假期首演,与夜间版表演一起带来全天候红色演艺体验,让游客穿越时空,重温革命岁月。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各地红色景区通过实景演出、主题宣讲等活动激活历史记忆,游客或在革命旧址聆听英雄故事,或参与互动体验重温峥嵘岁月。尽管部分地区遇降雨,陕西红色景区客流仍超预期,家庭游占比显著提升,“红色+体验”模式获得广泛认可。

  非遗盛宴喜迎八方客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铿锵有力的伴奏、高亢激昂的唱腔,一曲华阴老腔,让在西安永兴坊游玩的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到这一古老戏曲的独特魅力。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华阴老腔,今天是第一次现场观看,很震撼,秦腔、皮影戏、提线木偶的表演都非常精彩。”10月1日,来自沈阳的游客赵勇在西安永兴坊内的陕西非遗戏曲博物馆观看了一场传统非遗演出。

  据了解,国庆中秋假期,永兴坊非遗文化特色街区举办了多场主题文化活动,除了每日轮番登台的非遗表演,游客们还可以品尝陕西特色非遗美食、亲手体验非遗技艺制作,让优秀传统文化可看、可玩、可感。

  绥德石狮子、西安鱼化泥叫叫、马勺脸谱……作为西安市“双节”非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7日,第三季非遗购物月暨第四批非遗项目文创研发展示活动在西安市南飞鸿乐荟中心启动,来自省内七所院校的非遗文创作品集中亮相,高校师生们将传统非遗项目通过创意研发与美学再造,创作出众多文创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节日期间,全省各地以“团圆 传承 文明”为主题,通过“非遗展演+民俗互动+文明实践”的形式,广泛开展非遗展演、非遗美食品鉴、非遗好物促销、非遗民俗体验等141项活动。

  西安市在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等热门景区打造盛唐景致,让游客欣赏西安鼓乐、体验传统手工艺;延安市在宝塔山景区、枣园革命旧址等红色景区表演“安塞腰鼓”“陕北秧歌”,展现红色文化与非遗结合的魅力;渭南市在华州区相关景区呈现“华县皮影戏”;铜川市在陈炉古镇景区开展陶艺DIY;汉中市在滨江文化园区举办游园会,让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完成“游景区、赏非遗、品文化”的体验闭环。

  除了线下活动,全省各地市还利用数字平台,对重点活动进行线上直播,开展“云赏非遗”等线上活动,打破地域限制,进一步扩大非遗活动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数字文旅科技添新彩

  数字文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陕西上新一大批数字文旅项目,将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虚拟现实场景,推动广大市民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参与”。

  轻轻一敲,千年编钟的乐声随手势轻轻响起;抬手一触,国宝鎏金走龙就在手中变大变小……假期前上新的《西博宝藏》精品文物数字艺术互动体验项目,让外地游客张华获得了和国宝文物“亲密”接触的独特体验。

  西安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运用前沿的FV3D数字化场域技术与混合现实(MR)交互手段,实现了文物从“静置展陈”到“可触可感”的跨越,也解决了博物馆场地空间有限、无法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示馆藏文物的问题。

  在大唐西市,前来体验“丝路灵境”XR沉浸空间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在数字技术构建的世界中,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动”了起来,尘封的丝路古道再现驼铃声……体验者只需跟随数字设备的指引,便可亲身解锁“穿越历史 玩转未来”的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国庆中秋假期,大唐西市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次,其精心准备的54部剧,除历史人文题材外,还涵盖亲子互动、红色文化等内容,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这个项目选择落户西安,核心是看中了陕西的文旅资源。”负责该项目的陕西灵境拓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飞说,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著名的历史IP,公司打造的《秦潮觉醒》《隐秘的秦陵》《唐宫筵宴》等,均以陕西历史文化为创意灵感,最终呈现给广大游客。

  陕文投打造的《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在这个假期持续火爆,特别是开设在芙蓉新天地数字娱乐综合体内的快闪店,让粉丝不出市区就可以“亲历”2000多年前秦朝王宫的磅礴之景。

  陕西文投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尔蔓介绍,芙蓉新天地5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实现了“腾笼换鸟”,传统业态更新换代成为数字科技、智能类新业态,这些业态迎合了市场发展方向,给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文旅消费新体验。

  今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累计投入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900万元,支持全省42个数字文旅项目落地,资金投入与项目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0.7%和23%。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数字领域新技术,大力扶持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与陕西特色的标杆项目,有效激活文旅消费市场的内生动力,进一步焕发浓郁“科技感”。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国庆中秋假期 陕西 文旅市场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