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浪飘香。近日,记者走进横山区响水镇万亩稻田,只见微风吹过,稻穗随风摇摆,像一群绿色的舞者在田野里伸展身姿,万亩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
横山水稻生产区与陕西省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高度重叠,地理和水源条件有利于生产优质大米。横山大米以米粒光滑饱满、晶莹透明,煮出的米饭软硬适中、清香油润,在2017年上海举办的渔米评比中斩获了银奖。2021年以来,横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把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绿色发展”的路子。
种粮大户乔俊宏告诉记者,过去的无定河两岸盐碱化严重,水稻亩产不高,农民收益低,撂荒情况严重。近年来,他们通过插秧和直播两种栽培方式,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积极推广和试验稻鱼、稻鳅、稻鳖、稻小龙虾共作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稻蟹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可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今年他种植水稻5000多亩,亩产到1000斤,估计总产量到500万斤。
沉甸甸的稻穗下,一只只横行霸道的螃蟹正在张牙舞爪。在响水万亩稻田里饲养的螃蟹由于天然食饵充足,一个个肉肥、黄满、膏香,肉质饱满紧实有弹性,丝缕分明,营养更加丰富,也更加绿色健康。
养蟹大户乔建斌说,自己目前养殖的螃蟹主要卖到了西北地区,其中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每天利用顺丰快递和邮政快递发往全国各地。今年的螃蟹喂养前期进行了精细化调整,螃蟹的质量包括上黄特别好,自己共养殖了5000亩地,连螃蟹带稻子亩产预计达到4000元。
近年来,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持续壮大,从2013年的350亩跨越式增长至目前的4.3万亩。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横山区将这一产业纳入全区“一带三区多点”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板块,稻蟹产业已然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河蟹稻田育苗生产基地。
横山区水产工作站站长王文章介绍道,2020年,横山区成功创建了4家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同时今年4月份申报的《提升无定河“稻渔综合种养”共绘绿色循环现代农业新篇章》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典型案例,也是陕西省唯一的一家。预计今年,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亩均综合收入超4000元,稻渔综合的总产值将达1.6亿元以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还实现了无定河生态效益:农药使用量降低60%,化肥施用量减少30%,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增加40%,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业增效的深度融合,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启盼 李萌 李明霞 姬震宇 记者 许鹏)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