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诗梦
8月20日上午,在长安大学校园里,公路学院教授胡力群正带领几名博士生在模拟施工道路旁,认真调试他们为道路施工最新研发的“一站式”综合信息平台。“我们为智能监控系统升级了综合信息平台,为项目管理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提供‘一站式’支持,在施工现场装上‘智慧眼’和‘预警哨’。”胡力群介绍。
胡力群口中的智能监控系统,是他带领团队与陕西高速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沥青混合料压实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这是长安大学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引导师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典案例之一。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抓好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体深化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持续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套系统于2024年6月在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宫路段改扩建工程中投入应用。一年多来的实践,验证了该系统在复杂施工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项目成果还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陕西高速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利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正在根据道路施工情况,继续进行数字化升级、不断完善系统设置,让‘智慧眼’更闪亮、‘预警哨’更及时。”
“裂缝等会影响沥青路面质量。修复路面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而且耗资巨大。”胡力群说,“研究表明,路面铺筑时压实质量不达标是导致路面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摊铺压实质量直接决定了路面的强度、稳定性与耐久性。”
为此,长安大学科研团队与陕西高速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这套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在施工现场布置气象站,在摊铺机、压路机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和卫星定位系统,将温度、轨迹、速度、设备状态等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确保混合料在最佳温度区间内压实,还能实时追踪多台压路机的运行轨迹、碾压次数及碾压速度,解决以往依靠人工计数易出错、多机协同难统筹等问题。
“根据智能监控系统的使用情况,我们目前正在编写《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监控应用指南》,旨在为行业下一步制定相关标准奠定坚实基础。”张建利说,“作为省内龙头企业,我们将依托此系统在沥青路面施工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建造领域树立行业新标杆,为承接重大工程、打造陕西‘品质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该智能监控系统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是陕西省交通基础设施建造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仅破解了沥青路面耐久性等难题,还有力推动了全省智慧交通建设。”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