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彦伶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型成果,是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领域融合创新的典范,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门领域。
近年来,陕西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西安、宝鸡为主体,以咸阳、渭南、汉中、铜川为支点的空间布局,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走到全国前列。
加速培育机器人产业链
7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航新路上的中航创世机器人(西安)有限公司,一台云榻免陪护自理机器人正在模拟为身体功能退化、因事故或疾病导致行动障碍的失能老人完成翻身、如厕等护理工作。
“公司研发上市十余款智慧康养机器人产品,为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等客户提供智能化、智慧化康复、护理服务。”中航创世运营总监李士祥介绍,公司生产的智慧康养机器人产品目前已进入30个省100多个城市的1000余家医院,服务患者数百万人次。
和中航创世机器人(西安)有限公司一样,成立于2007年的西安安森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天然气开采运营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内头部企业,主要业务为“AI自动驾驶智慧气田”“AI防爆巡检机器人”和“智能仪表”三个板块,经多年沉淀,机器人产品的稳定性与市场应用案例领先于同行。
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2024年5月,省工信厅发布的《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指出,到2026年,我省将建成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算力、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软硬件等5个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为科教和传统制造业大省,我省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如何布局?
“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一方面依赖于科研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场景对产品进行验证和推广。进一步加强场景开放,能够助力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李士祥表示,当前机器人重点应用领域如社区康复、消防救援等场景,建议借鉴上海、深圳、成都等先行城市经验,通过整体场景需求带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效果较为显著,不仅能提升所在行业的智慧化水平,也能加速机器人产品迭代和产业规模跃升。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防爆及安全标准执行监管,制定行业规范与标准,规范行业环境,避免不良竞争。”西安安森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巡检事业部总监程军红表示,随着大量机器人厂家涌入,在防爆标准执行上不断刷新下限,导致机器人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应用成长缓慢。
陕西信达合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娟平表示,当前实体行业内卷严重,企业对新事物处于观望状态,传统行业关注度低,融资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有效解决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近年来,我省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加快突破减速器、驱动控制、电机、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机器人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成立优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合作平台,加强机器人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样机开发、测试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研究,我省机器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占比高。
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据了解,截至目前,在我省已建成的146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中,西电、法士特等大型企业纷纷改造工业机器人、搬运AGV、智能仓储、智慧检测等环节,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在矿山领域,中煤科工西安院等6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典型应用场景名单。
如何构建陕西机器人产业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平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梅雪松表示,应加强市场环境的公平性建设,面向省内公共财政采购的机器人,特别是省内重要工业应用场景领域要加强开放性、招标公平性建设与管理,反对行业垄断和封闭式招标。
梅雪松认为,应制定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政策,鼓励机器人向养老、医疗和文旅等行业渗透,通过科技、工业项目资金政策,构建如西安交通大学等人才、技术有良好基础的研发机构,打造陕西省机器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构建陕西省机器人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平台。
“长远谋划大成果和大产业,遴选优势平台和技术团队重点长期支持,设置具有持续性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高端论坛与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打造机器人研学工坊,形成陕西省机器人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复合型人才,吸引海内外顶尖团队。同时,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清单’。”梅雪松建议。
梅雪松还建议,发挥陕西省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开展省内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建立陕西机器人政府投资基金,利用政府引导基金,带动民间投资,支持陕西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