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
每到过年,总有人感慨“年味儿”淡了。不少人记忆里年的样子还停留在小时候,似乎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怎么优渥的年代,“年味儿”反而更浓。
细细想来,我们怀念的“年味儿”是什么呢?那时候,每到过年,家庭成员团聚,小孩子穿新衣、放鞭炮,社火花灯、舞龙舞狮等各类年俗活动好不热闹。而“年味儿”恰恰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体现。实际上,我们所追寻的“年味儿”正是代代相传的仪式感。它是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也是饱含了美好愿景的春联,更是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在采访长安砲里年节花灯习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蒲芳时,老人对孩童时期的春节记忆犹新。当一盏盏花灯在正月竞相“绽放”,文化传统实现了极富仪式感的传递。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她后来也像祖辈一样,传承了花灯制作技艺,让这门技艺传承至今。
不可否认,如今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这也让我们对文化传承和保护有了更多的思考。特别是“春节”申遗成功后,我们更应深入探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创造性转化不仅要让传承人参与、展示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还要让非遗与社会产生更紧密的联系,激活非遗的时代价值。
创新性发展则是让非遗与时俱进。传统不是陈旧,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需要不断变化并融入时代进程,可以与新技术、新工艺结合,可以与新业态融合,让其走进群众生活中,让大众感受非遗就在身边,从而重视并参与其中,增强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让我们收拾心情,穿上新装,走上街头,感受“年味儿”吧。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