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习惯从记忆中找寻故事,他喜欢用双手跟泥土交流。他常说,在雕塑创作中,仿佛看到自己熟悉的父老乡亲站在泥堆里冲他招手,他只是将他们一个个拉出来而已。如今,这些从泥土里“生长”出的人儿,穿越时空、跨越山海,静静伫立在塞纳河畔、地中海岸,成为中法六十年情谊中一串质朴的注脚。
□ 记者 满淑涵
历史悠久的城堡、精美的陶器、醇香的葡萄酒,让卢瓦尔河畔的法国小城日安声名远播。冬日细雨中,一座座饱蘸岁月痕迹的宫殿古堡勾勒古典与现代,也连接过去与未来。
当地时间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九日,法国尼斯市政府收藏李小超户外青铜雕塑作品《风水先生》。这些照片目前保存在李小超乡村记忆主题雕塑馆。记者 张璐 摄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1日下午5时,在日安福尔将军广场永久性矗立一座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大型青铜雕塑作品——《青花》。这是中国雕塑家李小超在法国被收藏的第六尊大型户外青铜雕塑作品。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璀璨一甲子之际,中法之间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接续上演。在李小超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数次法国之行,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也对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说,能用作品见证并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倍感荣幸,更从中备受鼓舞。
李小超雕塑作品《广场舞》
跨国度对话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两国长期以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人文交往的“双向奔赴”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徐悲鸿、赵无极等中国艺术家前往法国留学,在艺术创作中融汇中西,留下了丰富而重要的艺术遗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文交流与合作在中法交往历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李小超说,艺术在人与人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是各国人民都能理解的美妙语言。
2012年仲夏,李小超携《村庄记忆》系列大型户外青铜雕塑作品展亮相法国尼斯凤凰公园,质朴的人物形象、传神的表情动作、阳光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一下子“圈粉”无数,也更加坚定了他“乡土”风格的创作方向。
两年后,时值中法建交50周年,“从长安到尼斯蔚蓝海岸的乡村——黄土与海洋的对话”李小超系列青铜雕塑与美术作品巡回大展,先后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和法国尼斯马塞纳博物馆举行。此次巡回大展共展出李小超雕塑和水墨作品50件(副),以中国陕西乡村和法国普罗旺斯大区尼斯蔚蓝海岸边上的村庄为艺术创作对象,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中法两国乡村文明的变化和传承。
李小超雕塑作品《大丰收》
“在我看来,中法两个不同国家的艺术之所以能融会在一起,是因为二者有共同元素,这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共同价值所在。”李小超认为,文明因其多样性而体现价值,更因其融汇互鉴而彰显可贵,艺术人文交流能够促进彼此理解和尊重。“正如许多法国友人所说,我的雕塑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如果换上西装,就跟自己的家人至交一样亲切。”
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中法两国的合作交往领域愈加广泛,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也日益加深。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抱着“小人物、大情怀”的创作理念,李小超从农历春节后就一直为在法国举办户外雕塑作品收藏揭幕仪式奔忙,并筹划准备开展多场人文交流活动。
在法国日安举行的大型青铜雕塑作品《青花》揭幕仪式上,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陈栋公使在致辞中表示,《青花》雕塑展现了中国瓷器工艺人的形象,体现了以青花瓷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核。瓷器也是日安市的一个品牌,雕塑在日安落成揭幕是中法建交60年来地方交往合作蓬勃发展的见证。
“这尊《青花》青铜雕塑在卢瓦尔河畔落成,让具有全世界共识的‘青花瓷’这一中国文化‘超级IP’在国际视野中完美呈现,也是中法两国文化互通与共融的最佳体现。”李小超说,早在数年前,他就想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北方乡村老瓷工形象创作一件雕塑作品,取青花瓷之意命名《青花》。2023年底,他终于在工作室创作完成了泥稿,一刀一刻将老瓷工在花瓶上描绘图案的样貌定格于雕塑之上。“我希望通过这些朴素的人物,平和地传达一种来自土地的力量,将中国文化的和合理念娓娓道来。”
李小超雕塑作品《田间直播带货》(局部)
黄土地培根
对泥土的熟稔来自李小超的骨肉血脉。
1968年,李小超出生于陕西礼泉县烟霞镇西一村,在这个距离唐昭陵不远的村子里,李小超从小对石人石马耳濡目染。“童年记忆中,我一直在画画、捏泥像,或许那就是我接受的最早的艺术启蒙。”
就这样,画画、捏泥伴随着李小超走过了初中、高中生活,幸运的是父母并没有制止他这些“不务正业”的爱好,反而给予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17岁那年,李小超考进了西安美术学院,一个更专业、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向他敞开怀抱。系统的学习训练了他严谨、扎实的造型能力,但并没有束缚他个性的发展。他的手,始终坚持刻画那些熟悉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
1993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书中厚重的乡土情结感染着李小超,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如果能用陶塑形式再现《白鹿原》,未尝不是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
准备工作就绪,李小超全身心投入创作。有时候遇上瓶颈,他就去乡道上“换换脑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捕捉乡亲们的表情、神态和情绪。
李小超雕塑作品《小拖拉机》
不满意就推倒重来,李小超的创作拒绝“内耗”,主打“自然”。历时4年,陶塑版《白鹿原》跃然眼前:3000余件陶塑全景再现了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这件作品一经面世便引发轰动,展览更是从国内办到国外。
《周礼》中有记述,“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在我们文化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李小超雕塑作品《胡墼》 本组图片由记者 张璐 摄
走出国门的李小超对此感同身受。他说,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乡土观念积淀了我们的精神底蕴,比如眷恋乡土、热爱故园,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在国际文化艺术舞台上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李小超的经验是“要真诚讲好乡土故事”“一个个朴素的小人物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底色,他们朴素的表情、朴素的状态就是中国故事最鲜活的素材,而我要做的就是用艺术作品将那些令人动容的瞬间留下来。”
这些年,李小超的雕塑作品《风水先生》《教书先生》《茶》《回家》分别被法国尼斯市政府、法国蒙塔尔纪市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比松市政府收藏。这些作品都取材于乡土,且极富生活气息。
法国尼斯市政府收藏李小超公共青铜雕塑作品《风水先生》收藏仪式现场
乡土题材画得尽、塑得完吗?纵观李小超近十年的作品,从《老城门》《庙会》《小四轮车》《喂猪》到《直播带货》《猪仔扶贫》《返乡创业》《农家乐》《社区工厂》《智能手机》……从这些作品名称中已可窥见答案。新时代的乡村新变化、新征程的乡亲新面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养分。
“每个人对于村庄都有记忆,或许不甚相同,但总有年代留下的独特韵味,我只是打开一扇门,带大家进去探寻。”李小超说,这些年,中国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反映到老百姓身上的就是精神面貌的极大改变,这正是艺术作品能够推陈出新的源泉。
走出村庄的李小超至今仍然喜欢回望,戴上鸭舌帽,自在行走在熟悉的村道上,回溯来时路,也汲取新能量。
大线条写意
一抷黄泥、一根木龙骨、一双巧手,多半天时间,一件惟妙惟肖的等人高度的塑像泥稿便完成了。在位于陕西咸阳的李小超乡村记忆主题雕塑馆,遛鸟、放羊、哄娃、吼秦腔……这些乡村百态悉数可见,仿佛置身热闹淳朴的乡间,迎面就有熟人过来谝一谝。
李小超的画,人物没有五官,寥寥黑白线条勾勒,却氛围感拉满——
村里搭台唱戏,便有全家齐出动,孙儿们摇着拨浪鼓,头顶小板凳,欢快地跟在大人身后赶场;
老屋门前,总有盼儿早归的母亲,佝偻着腰窝在吱呀作响的椅子里,一边做着针线,一边远眺乡路;
秋意日浓,麦垛旁的人们含饴弄孙、嬉笑阔谈,间或还有犬吠鸡鸣;
村口的老树下,是大伙儿茶余饭后的消遣地儿,伴着夕阳余晖,日子也在平平淡淡中轮回……
法国尼斯市政府收藏李小超公共青铜雕塑作品《风水先生》
李小超的画作往往一气呵成,用大线条写意,善于留白,意蕴天成,方寸之间承载人物喜怒哀乐,却又视野连绵不绝,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所具有的哲思。
“我喜欢这种自由散漫的表达,显现艺术的生命力和张力,因为它并非描摹得很具体的统一性,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存在,这其中没有谁优谁劣,只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相互沟通、彼此感染的过程。”李小超说,要通过艺术作品达到精神上的理解与共鸣,倾注真情便极为重要。
自由随性,也是李小超的处世态度。他喜欢一个人在山野小道上背着手,漫无目的地行走,哼着歌唱着曲,享受生活、与人无争。
在旅法创作的时光里,李小超受到巴比松画派的深刻影响。画家米勒、卢梭笔下的树木、田野、劳作者总是令他神往。
十年间,李小超坚持做好一件事——用对比手法展现法国乡村和陕西关中农村的风土人情。“乡土深藏着民族的文化根脉。我希望更好地传达中法乡土文明之间的对话,黄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对话,两国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
雕塑是实体艺术,“形”在其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曾这样评价:李小超在其雕塑作品中,对“形”和“神”关系的把握收放自如、恰到好处,忽略细枝末节的表面形态,将自然传达给他的瞬间意象、直观感受,通过鲜明、夸张的表现与塑造,高度概括地表达出来。这些写意性很强的作品,是那么真实动人,令人爱不释手。
微表情具象
粗犷的线条背后,如何反映人物个性化的内心世界?
除了衣着和体态,李小超的雕塑作品更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他说,情感表达不能随便含糊,要认真对待。“观众能从有故事的脸庞直抵心灵深处。”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李小超在艺术创作中把握的是艺术的整体感受,注重雕塑的“影像”效果,在塑造形象时,展开极为自由的感性,捕捉人物大的动态和生动的神情,用类似于中国水墨画、中国书法般的语言,概略而传神地赋予人物以生命的动态和情状。
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当地时间2018年9月20日,由李小超创作的一战华工纪念铜像在法国巴黎市中心的里昂火车站广场落成,并永久保留在此。这是有史记载的中法交流史上第一尊在巴黎街头有关中国人主题的雕像,也是第一尊在巴黎街头的华工雕像。据粗略估计,每天约有40万人次经过这里,这尊雕塑潜移默化地吸引着法国人,甚至欧洲人以及其他国家游客,关注这段重要的历史。
“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应英法招募承担战地后勤工作。在这14万一战华工中,约8万人是山东人。”创作之前,李小超做了大量功课,并前往山东实地采访调查,在当地历史中深入挖掘,走近一战华工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收藏李小超大型青铜雕塑作品《茶》
人像的魅力往往来源于雕塑家对神态的诠释。
再看这尊高2.63米,重600多公斤的一战华工铜像,身材魁梧、五官饱满;头戴八角圆帽,帽檐正中的椭圆帽徽清晰可见;肩上的背包可能较沉,他左手从胸前拽着肩带,脊背稍作前倾;标准的国字脸,头微微左偏,虚空的眸子里写满纯净……
“当时应征的华工在青岛参加短期集训后,乘船经南海、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至法国马赛登岸,一路艰辛辗转来到异国他乡,我想通过这些神态特征表现他远渡重洋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再现一个单纯、友善、憨厚、勤劳的华工形象。”李小超说。
在一些旧作和新稿中,李小超还给他的画和雕塑配了短文,像是故事的延展,饶有生趣又发人深省。“我希望通过作品不仅展示人物的过往和希冀,还能给今人和后人留下些思索和回味。”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