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药香混着泥土香

2024-02-18 08:57:52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在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荒移村,乡村医生刘永生已行医48载。他以医术为犁,以爱心为种,默默耕耘在基层医疗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父母心”的精神。...

  在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荒移村,乡村医生刘永生已行医48载。他以医术为犁,以爱心为种,默默耕耘在基层医疗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父母心”的精神。

  “刘医生,我感觉胃胀,疼得很。”

  “给你开一些药,这两天要连续吃,如果还有问题要及时告知我。”2月15日一大早,刘永生就在荒移卫生室里给患者杨彩荣看病。

  “我们从小就在刘医生这里看病。”在荒移卫生室里打点滴的村民刘军坤说。

  “我从初四开始牙疼,本来想着是小问题,撑一下就能过去,可昨天晚上脸都肿了,就赶紧来卫生室看看,打了两天点滴消炎,现在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刘军坤告诉记者,“多亏了刘医生,不论春节或是其他节假日,只要看病,给他打个电话,咱荒移卫生室的门就开了。”

  “自17岁行医以来,别说是过节,基本上连休息时间都很少,荒移卫生室是我的‘根’,我随时都在这。”刘永生说。

  1976年,17岁的刘永生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48年。48年来,他走遍了周边80个村庄及邻省20个乡村,出诊1万余次,先后接诊病人12万人次。

  “小病不出村,大病能转院”是刘永生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准则。

  “在村子里,我边看病、边学习、边琢磨,不管是中医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手法复位,还是西医的导尿、洗胃,只要是乡亲们需要的,我都学习,让‘小病不出村’。”刘永生说。

  荒移村“塬高、风大、沟多”,距离潼关县城15公里。由于塬上路况复杂,不熟悉的人得开半个小时车才能上来。一旦村民生了大病,需要去县人民医院就诊,“120”一来一回得一个多小时,有可能耽误病情。

  为了做到“大病能转院”,刘永生特地准备了一辆“120”小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我们先给患者做好急救措施,再开上‘120’,20分钟就能到达县人民医院。”刘永生说。

  行医48年,刘永生和村民们有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只要村民们有困难,他都尽心帮忙。在刘永生的影响下,不但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潼关县也在2016年成立了以刘永生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全县1000多名医护人员、乡村医生和村干部纷纷加入其中,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上门帮助有困难和行动不便的老人。

  2023年,刘永生获得“最美医生”称号。“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鞭策。”刘永生说,“现在我年纪大了,有时候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能让乡亲们继续在卫生室看病,我儿子也成为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我孙女上大学,也学了医学专业。我要把治病救人这个事继续做下去。”(记者 梁少飞)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刘永生 基层医疗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