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建言|委员关注的,也是你关心的!老年人防疫、粮食安全、文物保护……

2023-01-12 21:36:13  来源:各界导报  


[摘要]委员关注的,也是你关心的!老年人防疫、粮食安全、文物保护……...

  杨江海委员:尽早为65岁以上老年人精准发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

  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强调细化实施方案,做好分级分类诊疗,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根据“乙类乙管”及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相关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相关部门发布了第十版防控方案和第十版诊疗方案,将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年龄从原来的60岁调整到现在的65岁,同时将指氧饱和度监测指标等加入重症早期预警指标。

  1月10日,出席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陕西爱普健康管理公司董事长杨江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乙类乙管”政策正式实施,加上春节返乡潮及人员流动潮的来临,预计春节前后新冠病毒感染将达到一个峰值,为避免因感染高峰而导致的医疗挤兑,建议尽早为65岁以上老年人精准发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

  杨江海介绍,按照专家共识和第十版诊疗方案,新冠感染患者第1至5天病毒载量最高,如果在此时及时服用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可降低病毒早期载量,降低重症发生率,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如何精准发放?杨江海建议,应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经验,先由各社区在精准摸排备案的基础上,向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抗原试剂和指夹式血氧仪,同时,广泛宣传动员抗原阳性的老年人尽快上传抗原检测结果,以便做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早发现,对于血氧低于93%的老年人,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对于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的老年人,由社区在区县一级疾控中心的指导下,第一时间免费向老年人发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并通知社区医生或家庭签约医生进行诊疗。同时,核酸检测报告除显示阴性或阳性外,一并报告核酸CT值,以用来指导社区医生或家庭签约医生进行用药指导。

  “经过三年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各区县疾控中心均掌握有新冠感染者数据资料,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处理信息。各社区应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为网格内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台账,利用电话、微信、短信、上门等方式每周联系2至3次,及时了解新冠病毒感染者情况,发放必要物资,协助就诊。”杨江海说。

  各界导报记者 唐冰 文/图

  张永乐委员:促进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链条的关键节点。

  “当前,我省高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备受重视和支持,各类转化平台、促进政策和运作机制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秦创原等创新驱动平台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副主席张永乐说。

  结合本职工作和调研走访,张永乐发现,我省企业一线工人的技术创新创造热情很高,以发现和解决企业工作现场的“急难险重”问题为重点,通过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少创新成果已取得国家专利,并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永乐了解到,自2019年以来,我省技术工人取得发明专利193项、实用新型专利2257项,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上却并不理想。

  “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资金和有效推广应用的平台,以及没有好的承接转化机制。”张永乐说。为此,他在今年省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促进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的建议》的提案。

  他建议,在秦创原等创新驱动平台上增设技术创新成果申报、发布专区,为技术工人提供技术创新成果申报展示、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孵化转化等途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过设置“工人农民科技创新类评审项目”,鼓励和肯定技术工人的创新成果。加强对技术工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技术工人给予奖励。同时,还应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成功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人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各界导报记者 殷博华 文/图

  冯永忠委员:  保障粮食安全 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

  “作为一名来自农业界别的新委员,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殷殷嘱托,坚持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勤调研、勤思考、勤总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耕地保障粮食安全。”1月10日下午,新当选的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说。

  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2013年至2021年,年均产量1228.85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省粮食自给率依然严峻,综合生产潜力亟待进一步提升;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保数量的压力依然较大;耕地质量普遍不高,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依然薄弱;耕地复种指数不高,粮食产能潜力挖掘严重不足。”冯永忠表示,如何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作出贡献,是当前我省粮食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我省自然资源禀赋和粮食生产的现实需求,在今年省两会上,冯永忠提交了《关于陕西省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议》的提案。

  在提案中,冯永忠提出制定新增千亿斤粮食的路线图;“挖掘”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的耕地资源潜力;加快耕地质量提升,夯实粮食产能提升的地力基础;加快科技创新驱动计划,向科技要生产潜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挖掘粮食产能潜力等五点建议。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未来将继续坚持深入农业农村一线,为美丽陕西、富强陕西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冯永忠表示。

  各界导报记者 李彦伶 文/图

  刘小强委员:尽快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计量核算体系

  “推进建筑业清洁低碳转型,对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协委员、陕建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刘小强说。

  作为一名建筑领域的从业者,如何推进建筑业清洁低碳转型,是刘小强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为此,在今年的省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尽快建立我省建筑业全产业链碳排放计量核算体系的建议》提案。

  刘小强在深入调研后发现,目前我省建筑业全产业链碳排放没有科学准确的计量计算体系,缺少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条件。“缺少针对我省便于执行的全产业链碳排放计算体系,没有建立全省全产业链碳排放计量监控平台,忽视了城市更新、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碳排放和节碳作用,行政管理缺乏统一布局。”他说。

  刘小强建议,在技术方面,依托我省龙头企业、知名高校、研究院和相关政府部门,成立省级建筑“碳达峰与碳中和”智库。利用秦创原科创平台,建立省级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计量核算平台,针对我省发展现状,细化有关减碳政策,促使碳排放计量核算更有力支持和服务我省建筑业绿色转型。

  在管理方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建筑碳排放监管,促使建筑业全产业链减碳工作得到更好落实,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同时,加大对建筑业全产业链绿色节能和碳排放情况的宣传力度,形成立体式全天候宣传舆论氛围。

  各界导报记者 殷博华 文/图

  鲍锋委员:加快我省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事不宜迟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强化文物资源管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文物资源大数据应用,把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文物资源大省,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等级高、价值大。所以,加快我省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事不宜迟。”省政协委员、西安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鲍锋说。

  鲍锋了解到,2023年1月,国家文物局将筹备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计划用3至4年时间,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为系统摸清我国文物资源家底、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在调研中,鲍锋了解到,目前,我省在文物保护方面仍存在文物活化利用与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为此,在今年省两会上,他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我省加快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建议》的提案。

  鲍锋建议,应统筹管理全省文化遗产资源,把文物保护范围、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和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应用,加快推进急需技术攻关和应用,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复原大遗址历史空间场景。同时,加强红色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依托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遗产,推进我省红色遗产资源大数据库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国家记忆。

  各界导报记者 殷博华 文/图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委员 防疫 粮食安全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