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省政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编

2022-09-21 09:23:39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省政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编...

  省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周魁英代表省文物局: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多个行业部门,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工作仍有缺失。各部门职能各异,条块分割明显,导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无法形成合力。

  二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资金需求不能满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仅靠省市文物保护经费难以满足建设需求。而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有限,市、区县级地方财政用于公园建设的经费缺口较大。

  三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引领带动作用有待加强。黄河沿线文化资源研究的整体性不强,没有构建起系统性的文化品牌,对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机制。一是更加有力落实陕西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小组会,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指导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文保单位的级别、类型、保护利用现状等,对现有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进行提档升级,同时积极推进基层文管所标准化建设。

  (二)设立专项资金,推动黄河流域文物保护项目。一是建立中央引导、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社会参与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支持产业发展。二是设立“中华文明精神标识”“陕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项建设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是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物保护项目相结合,发挥对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区域环境提升、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三)深化价值研究,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专题研究,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并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同时建议拓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内容,将太平遗址等在配合基本建设中发现的重要遗址纳入文明起源项目研究范围。

  民革西安市委会航天基地支部副主委李海超代表省民革:

  关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方案中,要在文旅融合规划上下功夫。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正式出台,国家基于我国文化综合开发层面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拉开序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可以充分进行借鉴,并结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精神,重点落实文旅融合工程,使之成为未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二)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提高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品质上下功夫。以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景观设计为核心要素,通过串联相关文物和文化资源,凸显其整体价值,并采取适当的推介措施与高效的传播手段,彰显国家文化公园所属文化遗产资源在同类旅游产品中的稀缺性与独特性,扩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市场影响力。

  (三)属地相关部门要在艺术形式展现上下功夫。可充分挖掘陕西特有的景观,尤其是名气颇高的兵马俑、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知名景区元素在文化公园中充分体现,打造出具有显著特色的艺术精品。属地政府可通过设立文化艺术项目、提供创作与演出平台等,加大对艺术家的支持力度,争取形成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重量级艺术品牌。同时,还要尽快制定出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规划与措施。

  (四)属地相关部门要在文化场景塑造上下功夫。在做好文化遗产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将黄河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来,延续民族文脉,弘扬时代价值。

  (五)属地相关部门要在国家文化公园的

  生态环境等地方法规的落实与监管上下功夫。在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纳入到地方法规中,建立健全国家文化公园的长效保护机制,将制度性的“山长制”“河长制”与义务性的“保护员”结合起来,形成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保护机制,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的绿色生态廊道。

  韩城市政协主席刘革代表韩城市政协: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彰显黄河文化魅力

  韩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天然的古代历史博物馆,有很强的黄河文化标识性和独特性。

  一、韩城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富足

  1.韩城是黄河文化的典范。从新石器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韩城集中映射着中华文明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光辉,集合了黄河文化优势基因的传承,是黄河文化的典范。

  2.韩城有黄河诗情的山川风物。韩城形成了黄河文化的集中聚集,以禹凿龙门为代表的秦晋大峡谷、石门、龙门天堑、芝川古渡,无不展示着特有的黄河文明,同时又是《诗经》的诞生地,是司马迁的故乡,其风韵让人神往涉足。

  3.韩城有独具魅力的邦国都城文化。韩城是陕西唯一一座黄河岸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长达25公里的战国魏长城遗存,是全国保存完好的六大古城之一。

  4.韩城有古风古韵的民俗风情。历经千年黄河文化的积淀,韩城形成了诸多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韩城抬神楼、羊肉饸饹、羊肉糊饽等,无不彰显了浓郁的黄河风情。

  5.韩城有充满乡愁的古村古寨古堡。目前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1个,省级传统村落9个,市级传统村落81个,尚存的寨堡遗址有102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是黄河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多种文化的角逐和融合中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我省对黄河文化研究不够,有分量的黄河文化研究成果不多;二是对黄河文化展示不够,没有独立的黄河文化展示区。

  三、建议

  1.设立省级黄河文化研究机构。开展跨区域黄河文化研究,深度挖掘“黄河故事”,规划一批重大或重点研究项目,创作一批弘扬黄河文化的精品力作,形成知名度高、代表性强、凸显黄河文化陕西特征的品牌。

  2.设立我省黄河文化核心展示区。抢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在我省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弘扬黄河历史文化,宣传人民治黄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佳县政协主席白静阳代表佳县政协:

  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一、编制高质量的发展规划。大力支持佳县高质量编制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康养旅游、沿黄乡村旅游规划,确保与全省的旅游文化、生态文明、黄河保护等总体规划理念相同、目标一致、步调协调。

  二、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发展好旅游康养产业,需要省市给予适当支持。对发展优化红枣产业、木本粮油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促进沿黄区域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支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白云山景区、荷叶坪黄河地质公园等景区的级别提升。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与当地政府、企业、民间资本广泛合作,众力、众资、众智,实现景区档次规模大提升、管理服务更优质、综合效益稳增长。

  三、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佳县是颂歌《东方红》、著名民歌《黄河船夫曲》的故乡,在黄河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当前,计划建设一个以红色音乐文化为主题的红色书店,建设东方红·黄河剧场和陕北民歌音乐小镇,举办“东方红·黄河”歌会和《黄河歌谣》情景歌舞剧等黄河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希望省级文旅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将其列入全省重要文化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影响力。鼓励省级教育、科研单位和专家到佳县开办分院和院士工作站,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开展专家级高质量论坛,推进黄河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围绕融合创新讲好黄河故事。

  四、统筹推进佳县重大项目。将建设中国黄河地名文化博物馆、沿黄公路“三改二”项目、乡村振兴示范村旅游项目列为省级重大项目,推进沿黄乡镇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产业质量提升。

  五、时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沿黄县区要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安全、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加强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黄河支流和沿岸山体区域生态修复,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目标。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惠怡安:

  加强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主题展示

  一、自然与人文相交融

  黄河沿岸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特征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景观秀美,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华文明代代传承延续至今,是因为中华文明有着生命力强盛的根和魂。因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定位于中华民族根与魂的“物化载体”展示之上,通过建设地质公园、古渡口、革命纪念馆、黄河漂流、观光及渔场等项目,推动旅游发展,塑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黄河文化。

  二、历史与现实相辉映

  从历史传承看,黄河文化孕育了厚重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凝结着深沉的人文情怀与哲学理念,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向外延展的精髓。从现代发展看,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历史与现代体系,是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仅要表现历史,也要有现实意义。

  从历史长河看黄河文化,从农耕文明开始,到红色文化、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城市文明,践行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黄河文明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需要通过文物和文化资源来体现和表征,需要对这些文物和文化资源通过黄河文化承传发展谱系来构建分区、分级、分类,在全流域和重要区段形成全面清晰的黄河文化标识系统,最后形成文化综合体,推进产业创新。

  三、物质与非物质相共生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仅要展示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更要展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农业发展、生活习俗、人文心理等密切相关,颇具特色、繁荣多样,要重视挖掘、传承和发展,深挖所蕴含的特色价值。窑洞民居、地方美食、陕北民歌、道教音乐、石雕泥塑、唢呐剪纸、柳编枣艺、砖雕技艺等流传广泛,可依托陕北民歌、秧歌、唢呐演奏、二人台、跑旱船、舞龙狮、杨家鼓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做实做好文旅融合,建设综合和专题展馆,唱好黄河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大戏。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余侃华:

  关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数字化是将文化资源“活化”的重要手段,肩负着让黄河丰厚的遗产资源“活”起来、“传”下去的责任和使命。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数字化建设核心,包括1个平台——智慧综合信息平台,存储、分析和可视化数据信息;2个子系统——智慧管理系统和智慧服务系统,用于日常管理与决策,形成以人为本的参与性的智慧服务,增强游客交互感。建立黄河文明标识体系,分析城邑体系、山川界域、文化线路、人文胜迹、革命圣地五方面标识特征,形成历史古迹、宗教、聚落、民俗风情、艺术等五大资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结合数字组织与数字业务,进行指标体系构建。

  (一)明确数字战略方向。要高度重视

  数字化建设,制定合理有效的数字化发展规划。形成具备战略意识、配备熟悉数字业务的队伍,形成明确的数字化方向与路径,将更多资源投入文化展示与传承。

  (二)提高数字化业务水平。设立历史、地理、生态、计算机、数字营销的跨专业专家平台,建设国家级文化公园资源库,梳理文化元素,形成基础资料。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文物、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设计数字传播资讯形式,利用数字媒体开展全方位数字传播。

  (三)优化数字组织结构。要使黄河国

  家文化公园的业务流程全面数字化。基于目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链式特点,公园的各个节点地域分布广泛,在组织设计上必须设立国家级云管理平台,各省级构建扁平化的矩阵组织,各网点公园的审批、汇报、宣传、投诉、预警子系统全部在云平台上开展工作。

  通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数字化建设,合理利用和传承黄河文化,使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使黄河的根魂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切实彰显与传承。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打造成为探寻华夏历史文明的国际窗口、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

编辑: 吴佳蕊

相关热词: 黄河文化 河长制 康养旅游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