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榜样力量】李庭海:真情守护 大山深处接力父辈行医路

2022-08-23 08:19:24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 “阿姨,我给你拿的药,一定要按时吃,如果再有头疼脑热,要及时告诉我。”8月7日,在西安市周至县王家河镇十亩地村,记者跟随村医李庭海到患者陈忠珍家走访,这是他经常探望的一户人家。...

  □ 记者 殷博华

  “阿姨,我给你拿的药,一定要按时吃,如果再有头疼脑热,要及时告诉我。”8月7日,在西安市周至县王家河镇十亩地村,记者跟随村医李庭海到患者陈忠珍家走访,这是他经常探望的一户人家。

  陈忠珍今年68岁,常年患有高血压,因为子女在周至县城务工,平日里看望和照顾陈忠珍的工作基本都由李庭海负责。

  “小李对我们这些留守老人很上心,就像我们的儿子一样。”提起李庭海,陈忠珍感激不已。

  李庭海今年37岁,是王家河镇十亩地村一名村医,白大褂、医药箱和笔记本,外加一辆摩托车,是他出诊时的标配。他的父亲李开心也是一名村医,今年是父子俩在大山中坚守的第43个年头。

  十亩地村处于大山深处,村民世代依山而居,随着近年来年轻人大批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20多个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由于多为高龄老人,很多人并没有搬迁到山下,而是仍选择居住在大山里,平时身体有不适都会联系李庭海。

  “我父亲坚守大山30余年,作为儿子,我必须走好父辈的行医路。只要大山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就义不容辞。”李庭海说。

  2009年,李庭海从卫校毕业,他逐渐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服务于大山里的村民。

  十亩地村被大山环绕,村民们居住分散,有的居住在山顶,有的居住在山腰,李庭海每次出诊都要靠步行前往。从医13年来,他每天步行的路程都在10公里左右,有时甚至会更远。

  在和李庭海闲聊时,记者发现他的鞋子上沾满了泥土,而这是他上周才买的新鞋。李庭海说,由于常年在大山中行走,一双鞋最多只能穿半个月,每年穿坏的鞋少说也有几十双。

  今年76岁的村民陈玉怀说:“我平时全靠小李了,只要给他打电话,他总会在第一时间翻山越岭赶过来。”。当记者听到“翻山越岭”这个词时不免有些惊讶,便向李庭海询问其中的缘故。

  原来,陈玉怀是十亩地村居住最远的一户人家,他的家就安在最远处一座大山的山顶。由于山路崎岖,摩托车无法攀行,李庭海出诊一次要步行足足7个小时,来回一趟就是一天。

  “老人年纪大了,已经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我每次出诊都是天不亮出发,半夜才回来。”李庭海说,他也很理解老人们的心思。

  由于常年在山中穿行,李庭海的胳膊上、腿上受过无数次伤。尤其是下雨天,泥泞的道路是对他最大的考验。

  今年71岁的李玉林患有脑梗,长期需要服药治疗。在一次给老人送药过程中,突然下起了大雨,眼看雨越下越大,为了不让老人的药受潮,李庭海把医药箱裹进怀里,骑着摩托车加速前行。在行驶到一个泥泞的弯道时,摩托车前轮突然打滑,惯性下他被重重摔了出去。庆幸的是,李庭海并无大碍,只是胳膊、腿和肩膀多处严重擦伤。

  “当看着小李满身泥巴,一瘸一拐地把药递给我时,我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受。”李玉林激动地说。

  今年1月的一天,天气严寒,道路结冰,李庭海冒着冷风步行两个多小时,把药送给在半山腰居住的86岁老人陈科兴,还帮老人测量了血压,干了家务活。当老人握着李庭海早已冻得麻木的双手时,连连感谢他,夸他造福了乡亲们。

  “是大山养育了我,是父亲的精神鼓舞着我,我愿意把青春奉献给生我养我的大山。”李庭海说。

  李庭海的妻子曹国霞告诉记者,家里亲戚也曾多次劝他走出大山,到更好的地方工作。但他就想做一名平凡的村医,因为他的家就在这里。

  今年“六一”儿童节,李庭海又没有陪孩子们一起过节。在两个孩子的成长中,他说他最感谢的人就是妻子,他常说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因为他亏欠他们太多。

  当记者问他能坚持到何时,李庭海说,自己能坚持到何时就干到何时,哪怕大山里只剩下一个乡亲,他也会背着药箱继续自己的行医之路……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李庭海 行医 大山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