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晨光洒向圣地延安,我省各民族大学生挥手拥抱,依依惜别。5天短暂的相处,为青年学子播下友谊的种子,浇灌出灿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7月13日至17日,省民宗委联合省委教育工委组织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7所省内高校的近7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延安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12个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走进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红色教育基地,在“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专题讲座中,感受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同学们还与延安大学师生进行了联谊联欢,开展学习内容知识竞赛、各民族才艺展演和交流互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土族学生李玉珍认真观看每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李玉珍曾休学入伍,如今脱下戎装重返校园的他,在延安重温革命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说:“这一次,我追寻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更深刻地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也坚定了理想信念。退伍不褪色,我要延续军人的优良作风,为强国强军奉献青春力量。”
音乐党课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现场学习的陕北民歌,更是将他们带回那段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峥嵘岁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哈萨克族学生阿娅若孜·叶尔肯别克,将几天来的学习收获改编成了京剧小段,现场演唱。她说:“我想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我们要携手并进、同心协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藏族学生杨以涛,是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西迁精神宣讲团的成员。她的第一篇宣讲稿写的就是延安精神。来到延安,她感到很亲切。她表示,希望通过更细致的学习和记录,把生动、热血的红色故事传播给青年朋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感染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带队老师仙璐扎德·艾孜买提。她说:“上一次来到延安,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如今成长为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到延安接受红色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着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爱国奋斗精神根植于学生内心。”
今年的活动还特别邀请省民族团结模范、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维吾尔族法官阿尼沙,给同学们分享党和国家对她的培养,激励同学们爱党爱国、维护民族团结,把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学党史、听党课、唱红歌、话感悟,这样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已连续开展8年,全省有60多所高校的近5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项活动的示范引领下,省内高校和内地民族班将红色革命教育纳入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先后组织万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赴延安等地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省民宗委主任董劲威在活动开班动员讲话中表示:“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的认识,引导大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自己的所见所学,带动身边更多人共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记者 李羽佳)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