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让秦腔艺术之花常开长盛

2022-02-22 19:39:45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看到这么多人来听秦腔,对秦腔演员来说,真是莫大的鼓励!”从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七,每晚7点45分,十五本秦腔经典大戏在西演LIVE·易俗大剧院准时开演,场场座无虚席。元宵节当天,省政协委员、西安三意社社长侯红琴登台演绎传统剧《玉堂春》,赢得满堂彩,现场热烈气氛让她深受感染。...

  “看到这么多人来听秦腔,对秦腔演员来说,真是莫大的鼓励!”从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七,每晚7点45分,十五本秦腔经典大戏在西演LIVE·易俗大剧院准时开演,场场座无虚席。元宵节当天,省政协委员、西安三意社社长侯红琴登台演绎传统剧《玉堂春》,赢得满堂彩,现场热烈气氛让她深受感染。

  秦腔,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曲,以唱腔慷慨激越、音调高亢激昂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相比于老年观众来说,年轻人还显偏少,每场约占观众人数的30%。”侯红琴说,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秦腔,西安三意社持续开展秦腔进校园等活动,在唱好唱精经典剧目外,还加大创作力度,接连创作出《横渠先生》《司马迁》《陕北往事》等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剧目。

  如何让秦腔迸发出青春活力?侯红琴表示,除了做好秦腔进校园、下基层活动外,在剧目创作上也要投入更多力量,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增强秦腔的吸引力,创作更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品力作,让更多年轻人听得明白、看得透彻,成为秦腔的忠实观众。

  对于剧目创作,省政协委员、省民盟专职副主委富君建议,应建立陕西省艺术创作剧本库,通过鼓励原创、整理改编、买断移植等方式,增大剧本存量,鼓励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健全戏曲艺术家采风创作的保障机制,围绕“中国梦”、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和谐稳定、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重点题材,组建创作班子,推动剧目走向国家级戏曲平台。

  秦腔发展,贵在人才。“2009年三意社完成转企改制后,青年演员流动性比较大,同时也面临着招不到人才的困境。”侯红琴坦言,这也正是目前秦腔艺术传承面临的最大阻碍。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建议,应加快建立省级政府扶持地方院团改制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引导企业、个人参与地方戏曲振兴,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方戏曲事业发展。同时,加快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保护传承、学校教育与地方院团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加陕西地方特色戏曲学生招录人数,并建立多剧种、多专业、全方位的地方特色戏曲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打造全省地方戏曲人才教育基地。

  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富君建议,应建立戏曲人才目录数据库,将现有人才梯队摸排、编录。同时,建立戏曲理论研究队伍,加大培养戏曲评论人才,扩展地方戏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百家争鸣的艺术创作氛围,梳理、收录戏曲理论、研究等资料,为作品呈现提供理论基础和创作方向。

  秦腔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秦腔艺术团体的保驾护航。近些年,侯红琴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秦腔艺术团体。

  “目前三意社演出场所依靠租赁易俗社剧场,再加上排练场和办公场所的租赁费用,全年租赁费用较高。”侯红琴说,“拥有自己的艺术创作生产车间,对于秦腔艺术团体的打造很有必要,也更能唱响陕西秦腔文化名片。”

  为此,她连续三年为恢复三意社社址和剧场鼓与呼。

  常伟认为,应出台相关文件,将地方剧团舞台建设纳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并在市、县级文化中心增加设置剧团教学、排练、演出场所,镇村级文化场馆中规划建设简易戏台,有效盘活文化场馆作用,丰富场馆文化展示内容和演绎形式,真正实现“以戏火馆、依馆兴戏”。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已具备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然而,目前秦腔艺术在发展与传承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传承保护秦腔艺术任重而道远。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秦腔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建议组建秦腔艺术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梳理、摸排现存古本情况,加快建立保护目录,推进秦腔艺术数字化建设工作。”富君建议,对其他列入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工程,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字化记录和储存各剧种老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尤其要抢救、搜集、整理秦腔艺术优秀剧目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数字化建设。

  “目前我省秦腔艺术数字化建设主要分布在图书馆系统和文化馆系统,且以秦腔唱段为主,优秀剧目资源稀缺且分布凌乱,这对于广大高龄戏曲爱好者而言,想要找到登录门户更是困难。”富君认为,应注重在数据库中设置著作全文库、名家百科库、后世研究库等,支持多样化的检索方式和便捷的阅读模式,提供全面、丰富、专业的研究资料和知识服务。

  传播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富君说,迈入网络时代,要创新“互联网+戏曲”的展出模式,在重点新闻网站、数字阅读平台上设立专栏,集中上线戏曲精品,并进行开放式免费线上展演。同时,要积极利用5G技术,提升用户场景化体验,进一步加快全民在线参与弘扬和传承戏曲的进程。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白瑶 记者 满淑涵

  (本文图片来自“百年三意社”)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秦腔艺术 观众喜爱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