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李荣)记者8月6日从陕西省林科院获悉,历经五年的攻坚克难,该院承担的“西藏阿里地区沙地柏引种栽培试验与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沙地柏、北沙柳、紫穗槐、花棒、杨柴、沙棘、三七景天7个灌草树种首次在西藏阿里地区落地生根。昔日满目戈壁荒滩的项目实施基地,现如今植被覆盖率已达60%以上。
西藏阿里地区地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寒缺氧,植被稀少,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雪线下降明显,形成大量的次生沙砾盐渍化戈壁风沙滩地,土地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
2015年,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借鉴榆林治沙绿化经验,探索引进‘臭柏’在阿里试种实验”援藏任务,陕西省林业局组织省林科院(治沙所)组建团队攻克“西藏阿里地区沙地柏(臭柏)引种栽培技术”。接到任务后,项目组携带种苗前往西藏,克服高原缺氧引起的各种不适,在戈壁风沙滩地建立了引种栽培试验示范区和采穗圃,布设试验小区42块。经过引种驯化和培育,成功筛选出北沙柳、紫穗槐、沙地柏为代表的抗逆性强的树草种7种,集成创新了西藏阿里地区高海拔高寒区沙地柏引种栽培、高海拔班公柳扦插等6项技术模式,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编制沙地柏、北沙柳、紫穗槐引种栽培技术指南3份,建成了试验与示范基地3.5亩,推广示范2亩,现场培训技术人员和藏区林农工人200人次,示范基地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这些树种的成功引种,不仅为阿里地区防沙治沙增添了新的常青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为高海拔、高寒和高旱区的城镇绿化、园林景观等提供了新模式。”参与该项目的陕西省林科院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赵国平说,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观测成功引种的7个灌草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开展高海拔高寒高旱区引种驯化适应性机制与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扩大造林试验,加强阿里狮泉河两岸冲积洪积扇片沙治理试验与示范,为高海拔高寒高旱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