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练兵备战 支持地方发展 出色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2021-08-01 08:44:28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加强练兵备战 支持地方发展 出色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0669ef56556d0edc34ceba205323fd4d.jpeg

  编者按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驻陕部队都为支援陕西建设、服务国计民生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推出的3个集体和个人典型,在抗击疫情、防雹救灾以及社会安保维稳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支持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云层之下,是乡亲们的重托”

  ——走近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

109c08b9bc4616a77d4a48b3faa4c1b1.jpeg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的女民兵们在训练。

  本报记者 孙鹏文/图

  “炮后集合!”

  随着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石岭炮点班长卢丽丽下达指令,姑娘们迅速就位,转动方向机,拆除限制器,打平炮身管……

  像这样的操练,陇县12个炮点每天都会开展几次。

  因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冷热强气流的交汇点,陇县自古多冰雹,年均降冰雹16次以上,最多高达37次,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生产。1974年5月,陇县人武部与气象局决定成立防雹连,农忙时节男劳力脱不开身,于是,首批48名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女民兵扛着被褥上了山。

  陇州女子多坚韧。47年来,全县先后有1150余名女民兵走上高山,她们刻苦训练,用责任和奉献搏击雷雨、驱除“雹魔”,累计发射炮弹12万余发,击溃冰雹2000余次,减少灾害损失50.8亿元。

  心里装着乡亲,再苦都不怕

  增雨雪、防雹、消雨,女民兵们与恶劣气候抗争,乡亲们称她们为“女子管天兵”。

  这些“管天”的女子其实并不特殊,她们大多朴实无华,换下迷彩服后,就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大多不太健谈。

  两次入连,已在炮点10余年的卢丽丽告诉记者,刚去炮点看别人作业时,巨大的炮击声“灌”进她的耳朵,吓得她连连后退。

  耳鸣伴随着噩梦,之后的几个夜里,卢丽丽都没睡好。

  伴随着的,还有恶劣的环境。12个炮点周围都是荒山。“曾经有野狼深夜在炮点的墙外嚎叫,有时一觉醒来蛇就在鞋子跟前,山风带着奇怪的哨音,让人不寒而栗。”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连长韦烈芳说,“再害怕,大家总能咬牙克服。”

  有人说,大好的青春去炮点,到底图啥?

  “我们都是山里长大的娃,知道庄稼是村里人的命根子,都不去炮点,如果雹子下来,全村人咋活?家里人咋办?”卢丽丽替姐妹们说了心里话,“云层之下,是乡亲们的重托。”

  心里装着乡亲,所以才留得那么死心塌地。女民兵杨转娥因年龄退出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后,主动把两个女儿送到炮点上;继嫂子担任炮点班长后,1996年出生的双胞胎姐妹花唐风琴、唐风艳,在2019年成为了炮点的新成员……

  也有抹眼泪的时候

  虽然每月有轮休假,但马家山炮点的宋丽超,来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3年几乎没请过假。偶尔有事回去,也是来去匆匆。

  一看见妈妈,5岁的女儿立马拉住宋丽超的衣服,抱住她的腿,生怕她又突然离开。 宋丽超赶紧把女儿抱给公公婆婆,头也不回地赶去炮点。

  夜里闲下来,翻看手机里女儿的视频,宋丽超笑着笑着,就哭了。

  小家难顾,只为大家。女民兵们一次次打散雹云,乡亲们夸她们是“庄稼守护神”。

  但也有没防住的时候。马家山炮点班长崔天玲回忆,7月19日,狂风大作,在马家山炮点上空,红黑色的云不断翻滚着。“恶云伴黄风,冰雹来势猛。”这是女民兵们多年总结的经验。

  所有人的神经都紧张起来,做好准备,等待作业命令。这次,因要确保通航安全,作业时间没有申请到,姑娘们只能无奈地看着雹子打在庄稼地里。

  雨水从四面八方袭来,指甲盖大小的雹子打在身上。崔天玲说,比起身上的疼痛,她们的心里更难受。

  大雨过后,母亲打来电话,提到村上几百亩的果树和烤烟被雹子砸了,崔天玲再也控制不住眼角的泪水,抱着姐妹们痛哭起来。

  但难受过后,姑娘们抹去眼泪,又开始了紧张训练。

  一定要种上花

  张家山炮点的院子里,火炮和火箭架边上,一簇簇凤仙花与非洲菊开得绚烂,形成强烈对比。

  姑娘们天生热爱美丽的事物。“用花花草草点缀炮点,是女民兵的传统。”张家山炮点班长杨亚娟说。

  时间推移到1979年,担任河北镇岐家塬炮点班长的兰俊秀与姐妹们将鲜花种满院子。“那时候大家住的都是盖着茅草的土房子,用弹药箱铺上木板当床,吃的是杂粮和野菜,自己用镐子挖平训练场,修造炮台。”兰俊秀说,“是那五彩的花朵与天边的晚霞,给大家清苦、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如今,炮点的房子翻了新、通了电,有了电热水器、电视机。在张家山炮点,女民兵们每日6时准时起床,集合训练,吃完早餐后,她们会抽时间化化妆。“基本上用10分钟时间化妆,然后能高兴一整天。”杨亚娟笑着说,平时作训会涂防晒霜,晚上睡觉前,大家还会敷一片面膜。

  这样的“精致”是短暂的。

  任务来临时,姑娘们迎着风雨,几分钟作业时间里,她们将几十发甚至上百发炮弹打向云层。迎面来的雨为她们强制“卸了妆”,高炮身管上的机油夹杂着泥土与火药残渣,将她们的脸“涂”得黢黑。

  完成一组作业之后,雹云成功被打散。“黑脸”的姑娘们笑了,此时,“美”这个字眼在她们身上,有了不一样的诠释。

  7月29日下午,记者即将离开陇县时,北部山区起了风,天上逐渐形成厚厚的云块,炮点的姑娘们知道,又到了与“雹魔”战斗的时候了……

  筑牢街面值守的“第一道防线”

  ——武警陕西省总队西安支队巡逻掠影

7d322f361800be2f77f3a2ab308cb8de.jpeg

  武警陕西省总队西安支队的官兵在西安北站前巡逻。 本报通讯员 王寅 摄

  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王少伟 实习生 刘岳麓

  “这是我第一次来西安,没想到西安这么美、西安人这么好。炎炎夏日,你们在烈日下巡逻,主动搀扶跌倒的我,我和老伴儿非常感动,感谢你们,武警战士!”

  7月28日,来西安旅游的一对老年夫妇杨民、李雪在西安火车站出站时,不慎滑倒,所幸被徒步巡逻中的武警官兵看到,并热心帮助,他们由衷发出感慨,为官兵点赞。

  与骄阳为伴、风雨为友的夏日里,武警陕西省总队西安支队的巡逻官兵,在人流中坚守岗位,在烈日下认真巡逻,坚守在神圣的三尺哨台,用奉献诠释军人的使命担当。

  “有你们在,真好”

  烈日炎炎的正午,担负火车站西广场哨位执勤任务的哨兵陈小聪,发现一位老人正在西广场出站口处俯下身子寻找什么,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脚下的步伐也开始变得踉跄起来。

  陈小聪迅速通过对讲机请示勤务值班员,申请前去提供帮助。经过沟通后得知,老人名叫杨民,刚才在出站时不慎将身份证遗落,无法乘坐长途汽车去探望自己的儿女。

  了解情况后的陈小聪,利用对讲机联系其他执勤的官兵并迅速走进出站口,帮助老人寻找遗失的证件。终于,在距离出站口50米处的分叉路口找到身份证,并将它交还给老人。

  老人激动地说:“有你们在,真好!”

  “拥有迷彩着色的青春,我自豪”

  “军人的血性胆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艰苦磨砺中磨出来的。只有刻苦训练、毫不放松,把外出执勤当作上战场,才能练就在复杂情况下果断处置的真本领。”正在组织刺杀训练的班长杨智对班里的新兵张东旭说。

  7月20日,一场罕见的特大降雨席卷了河南省,这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天气,造成了严重内涝,对河南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不小冲击。步入军营不到一年的张东旭是河南人,家乡的受灾情况令他十分担忧。但刚满19岁的他,却毅然选择坚守岗位。“我坚信这场洪灾一定会过去,一切都会回归平常。那是因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人,在第一时间赶赴我的家乡展开救援。在困难面前,他们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人民群众筑起铁壁铜墙。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用实际行动守护好古城西安的安全稳定。拥有迷彩着色的青春,我自豪。”在国与家的抉择面前,这名19岁的小伙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人民子弟兵就该为人民服务”

  “真是太感谢你啦,小伙子!这里面是我多年的积蓄,今天要是没有你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嘈杂而又拥挤的西安北站站房里,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向武警官兵表达着谢意。

  原来,士兵鲍吴严刚才在巡逻时,突然发现西安北站内一位老人神情非常焦急且动作慌乱。凭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鲍吴严断定老人一定遇到什么着急的事情,便立即上前询问。

  经询问得知,老人名叫李玉芬,从甘肃老家赶过来,出站时不小心将自己装有5000多元现金的黑色皮包弄丢了,那是她多年的积蓄,是拿来给孙子治病用的。

  得知情况后,鲍吴严首先安抚老人的情绪,然后立刻与车站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告知情况。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监控等形式展开寻找,鲍吴严也与战友们一起在车站内容易丢失东西的地方展开寻找。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不到15分钟,老人丢失的黑色皮包便被找到。

  “能够在工作中帮到他人是我最高兴的事情,人民子弟兵就该为人民服务。”鲍吴严说。

  白衣执甲逆风行我是医生更是兵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张西京

5f2171ae50207ccb28336b741b9a8d7b.jpeg

  张西京在查房中。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郑斐 实习生 李祥祥

  “在重症室行医,必须要有敢和死神掰手腕的勇气与担当,哪怕只有1%希望也要尽100%努力。”7月29日,刚刚入围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张西京说。

  张西京是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从事重症医学工作25年,参加过汶川大地震危重伤员救治等多项重大任务,多次完成边境危重伤员救治。2020年,他作为首批进入湖北武汉抗疫“红区”的医护人员,奋战了整整84个日夜,最后一批撤出阵地,救治危重患者300余例。

  既然组织选择了我,我定不辱使命

  “我真没想到能活着走出这里,感谢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经过张西京和战友们4天3夜的连续奋战,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王女士转危为安。出院时,她满含热泪地向医疗队队员们深深鞠了一躬。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派出3支医疗队驰援湖北武汉。作为国内知名的重症医学专家,张西京得到消息后主动请缨。出征誓师大会上,张西京作为医护人员代表坚定表态:“组织选择了我,人民选择了我,我定不辱使命!”

  大年初一,张西京作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带队进驻对口支援的武昌医院。当时医院已有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但张西京义无反顾带领19名党员率先进入重症监护室,规范诊疗秩序、建立隔离措施、组织查房会诊,仅用半天时间,就有序展开危重患者救治工作。

  2月12日凌晨,正准备吃饭的张西京突然接到值班护士打来的电话:“2床患者病情恶化,需要马上抢救!”张西京连忙放下碗筷,赶到重症监护室,此时患者呼吸衰竭加重,脸色发紫。他迅速对患者病情加重原因作出判断,立即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呼吸逐渐顺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5天后,这名患者成功“脱机拔管”,成为张西京在火神山医院成功救治的第一个气管插管的危重病人。

  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去年疫情期间,一名65岁的患者被转入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时,病情已经恶化。张西京当即决定,打破常规,跳过无创呼吸救治环节,直接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治疗。

  对张西京来说,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是一道全新课题。通过在实践中反复研究,张西京发现,通过加强患者脏器功能的支持与维护,让他们靠自身免疫力来清除体内新冠病毒是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一个有效方法。

  由于及时加强氧供、减少氧耗,这名65岁的患者心肺功能得以恢复,自身免疫力加强。两天后,患者呼吸顺畅多了,没多久便治愈出院了。

  危重病症患者的救治是靠“守”出来的,抢救时就像是百米冲刺,每一秒都生死攸关;等待恢复时,又像是在跑马拉松,几天、几周,都要守在患者身旁,掌握患者情况。

  在火神山医院,由于长时间疲劳作战,大家的眼睛都熬出了血丝,但张西京和医护人员们没有抱怨和放弃,他们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在湖北武汉奋战的日子里,他们没有休息一天,共治愈重症患者351名,救治成功率96.8%,并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教授陈宇说:“张主任当时的压力比我们要大得多,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他一天至少3遍在‘红区’内跑,医疗之外他还得负责我们的安全。”

  历尽千帆初心不改

  “我毕业于空军军医大学,和张华烈士是校友。”张西京说,“记得我刚入校时,便学习了‘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张华精神’,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更加坚定了从军从医的念头。”

  张西京和他所在的医院同名,他的家与西京医院仅一墙之隔。年幼时的张西京体弱多病,母亲经常带他到西京医院看病。对军人的崇敬、对医生的敬佩,那个时候就深深地扎根在少年张西京心中,从军从医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长大后的张西京初心不改。进驻火神山医院后,张西京跑工地、改图纸、调方案、走流程,脚磨破了依然咬牙坚持;红黄绿区设置、ICU通道布局、换隔离服的房间建设,他坚守现场奋战48小时,使ICU病房及时达到按时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要求。

  “始终把临床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张西京不断地对自己、对手下的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学生讲,“尤其是重症学,就在于治病救人,能够把病人的命救下来,这是根本。”

  2020年,在赴湖北武汉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张西京荣立二等功;当年8月,他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医师奖”;9月,先后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练兵备战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