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应急管理 精准密织公共安全网——专访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

2021-06-11 10:04:48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地震、洪涝、疫情、地陷、沙尘暴……多发的各类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处置能力。...

  □ 记者 满淑涵

  地震、洪涝、疫情、地陷、沙尘暴……多发的各类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处置能力。从组织人员撤离、调配车辆物资、部署交通运输,到开展紧急救护、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群众日常生活所需,需要面面俱到、层层落实。

  随着突发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其复杂性、关联性和互动性加强,现有应急管理体系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力?应急管理学术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践效果?近日,记者专访了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解读当前应急管理研究的新任务新挑战。

  202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首批试点学校名单,全国19所高校入选,西北大学作为唯一综合性“双一流”大学位列其中。2020年6月10日,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旨在促进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质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在应急管理领域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科研和学科增长点,打造“一带一路”国家安全和应急管理特色智库。

  学术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雷晓康说,就应急管理而言,要面对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种类繁多,特征属性也不尽相同,其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影响范围、破坏程度、耦合涟漪后果等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特定条件下,一起单纯的突发事件可能诱发演化出一系列新的次生、衍生突发事件,形成灾难链式效应。“因此,如何将原生突发事件与次生、衍生突发事件的演化体现出来,将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效串联分析,是构建应急管理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化解突发公共事件是应急管理的目标,应对机制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应急响应工作成效。雷晓康指出,目前我国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短板。“比如,顶层制度设计仍需优化,综合协调机制有待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加强,信息平台的系统性、网络化研究要提速升级,应急预案的情境-任务嵌入性研究需进一步夯实,应急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研究还应进一步丰富。”

  法律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尚无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主干综合法。2007年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门法,2015年实施的《国家安全法》是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主干法。此外,《防震减灾法》《防洪法》《传染病防治法》《生物安全法》《戒严法》等也不是应急管理综合法。

  为此,雷晓康建议,一方面要抓紧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紧急状态法》和《应急管理法》,填补应对灾难性突发公共事件的依据空白,对权力的来源和内容、行使权力的程序、公民监督权的履行等问题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将部分领域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上升到立法层面,以法治手段强化应急预案的权威性、系统性、联动性、前瞻性和责任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应急模式大多为‘应急处理多、应急管理少’,也就是研究关注事后修复多、事前保护少;聚焦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多,而对于全民防灾、合力减灾、共同救灾的多元化主体协同机制研究不足。”雷晓康指出,防灾减灾的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协同联动,不是简单的机构设置的“物理相加”,而应致力于催化应急职能间的“化学反应”,形成应急管理的科学长效机制。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无论是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还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

  “未来,我国应急管理模式应研判国内外局势,慎终如始做好应变;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完善应急行政文化;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统筹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心理韧性,化解全社会心理安全风险;善用大数据技术,强化风险管控。”雷晓康用“势”“道”“法”“术”“器”等源自道家学派的哲学概念给出自己的思考:知势应变、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主题,创造安全的高品质生活是根本目的,实现高效能治理是坚强保障。应急管理既要救眼前之急,更要解后顾之忧。雷晓康认为,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里,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指导下,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精准密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公共安全网。

  “要推动实现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的‘产学研用’,既不断增强相关科研的‘脑力’,又持续提高成果转化应用的‘脚力’,多措并举强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科技供给。”雷晓康建议,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实践的融合创新,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实战型科研基地,搭建国内应急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开放集成平台,开展多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研究,积极促成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雷晓康 科技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