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抗日干部摇篮安吴青训班所在地泾阳

2021-03-20 09:49:16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  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1939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曾为纪念安吴青训班创办两周年题词。...

  红色故事会

  安吴青训班:“学好本领上前线”

  安吴堡青训班旧址。 记者 刘坤摄

  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1939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曾为纪念安吴青训班创办两周年题词。

  位于泾阳县的安吴青训班,在抗战时期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吸引了全国各地爱国青年在此学习启蒙,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干部,被称为是抗日青年的旗帜、革命青年的熔炉、中国青运史上的丰碑。

  3月2日,春风拂面,太阳在蔚蓝的天空中微笑着。记者走进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飞檐翘角、古朴幽静的建筑群静静矗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声地讲述着那段爱国青年们“学好本领上前线”抗日救国的峥嵘岁月。

  冲破层层封锁,爱国青年齐聚安吴堡

  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所在的吴氏庄园建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吴氏庄园女主人的养子吴怀先把这里提供给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时期培养青年干部的基地。

  时针拨回到1937年,中共中央青年部实际领导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和满足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的要求,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了战时青年训练班,后通称安吴青训班。

  青训班第一期的办班地点并不在安吴堡,而是在于右任先生的斗口农场。后来由于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骚扰和迫害,青训班做了第一次搬迁,搬到了云阳镇的城隍庙。

  “由于青训班影响力非常大,学员人数成倍增加,城隍庙非常破旧,远远不能适应青训班的发展要求,于是做了第二次搬迁,迁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安吴堡。”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讲解员介绍。

  1938年1月10日,第四期青训班开学,学员来源遍及全国大多数省区,当期总人数超过了1000人。学员人数最多时近2000人。

  “火车在中原大地的原野上奔驰,一路上经常遭到日机骚扰……我在火车上向北方凝视,不时还听到远方有零星的炮声,祖国北方的同胞姐妹正遭受倭寇的蹂躏。”原安吴青训班学员、后出任贵州大学校长的黄辅忠回忆,怀着对革命的向往,他就是在炮火中一路从贵州辗转抵达陕西安吴堡的。

  六椽厅是整个院落的主体建筑,安吴青训班刚迁到这里时,学员白天在这里上课,晚上这里是儿童连的孩子们打地铺睡觉的地方。没有床,没有炕,学员们就在砖地上铺上谷草,盖上薄薄的棉被,晚上有时甚至冻得腿脚发麻,当时条件的艰苦可见一斑。

  “柏树林,好课堂,蓝天为帐山做墙”

  “堡子东北有一大片常青的松柏树林,就在这些松柏树下的空地上,青训班的学员经常开大会、上大课,听领导报告,真是得天独厚的‘露天大课堂’。”黄辅忠回忆在中共中央青委安吴堡青训班的日子时写道。

  这里说的松柏树林其实是吴氏陵园,即吴家的祖坟。“露天大课堂”有两大优点:一是面积足够大,可以同时容纳千余人上课,青训班人数最多的时候将近2000人;二是茂密的松柏树形成一个天然的防空掩体,能躲避敌机的侦察与轰炸。

  有一句话对陵园学习的描述十分贴切:“柏树林,好课堂,蓝天为帐山做墙,学为抗日,熔炉炼纯钢。”

  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安吴青训班的课堂都教些什么?

  在一则“招生启事”的史料中可以看到,课程主要包括三民主义、政治常识、民众运动、游击战术、西北问题(西北国防地理、人文地理、民族问题)等;游击训练则以军事为主。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课程。

  正是由于安吴青训班讲授的知识紧贴实际、对抗日救国有极大的用处,学员们克服种种困难也要坚持学习。“墨水瓶被学员们揣进怀里,学员们宁肯自己受冻也不让墨水瓶受冻而耽误学习进度。”讲解员站在照片前一度哽咽。

  党的领导人非常重视青训班,不少领导人都在此讲演,这也为青年学员们开阔视野打开了一个窗口。

  “那是7月下旬的一个热天,朱老总满面笑容地站在那个台子中央,用很通俗的语言,像聊家常一样,一个战场、一个战役、敌我友、国内外各方动态,分析得清清楚楚。”在安吴青训班学习过的徐景星回忆,学员们听得入神,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战场形势图。

  革命青年的熔炉,青运史上的丰碑

  “聚在这儿我们上了生命的第一课,再会吧,我们到战场上去上第二课。我们将亲见祖国在血里得到自由,我们将在灿烂的乐园里上第三课。”在安吴青训班的结业证上,这段出自胡乔木同志的寄语深深印刻在学员的灵魂深处。

  中国民主同盟会早期领导人李公朴说:“它是在一个最艰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现在又为一般热血青年万分踊跃地参加。”为了节约经费,学员们发起节约的竞赛运动,如“不吃零食”“不进馆子”“不抽香烟”“不涂雪花膏”。

  “忠诚、团结、活泼、紧张”是青训班的作风理念。这里实行军事化管理,学员们自觉遵守革命纪律,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团体。在此过程中,爱国青年懂得了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所需要的品质,一些学员还会被选拔至延安继续学习。

  “安吴青训班,在我们党为了夺取抗战胜利需要人才的时候,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面目出现,在国民党统治区,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爱国抗日’‘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把成千上万的青年——各族各界的知识青年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加以短期的训练,使之受到马列主义科学的启蒙教育,树立起为人民、为祖国而献身的革命人生观。”原安吴青训班教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朱致平说。

  据了解,安吴青训班前后共办了14期,组建了127个连(队),为中国革命队伍培养了1.2万多名青年干部。这些爱国青年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等时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很多后来都成为党的中高级领导骨干。安吴青训班在中国青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刘坤)

  访谈与点评

  “青训班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访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东峰

  安吴青训班为中国革命培养出一大批干部,它在中国青运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它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东峰。

  朱德给青训班师生作抗日形势报告。 记者 刘坤翻拍

  杨东峰介绍,安吴青训班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国统区创办的唯一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从1937年10月至1940年4月,安吴青训班历时30个月,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1.2万余人,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锻造出一大批信念坚定、作风顽强、团结守纪的优秀青年干部,被称为青年干部的熔炉、中国青运史上的丰碑。

  杨东峰说,安吴青训班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奋斗精神;二是抵御外侮,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回顾这段历史,爱国青年用青春和热血凝练而成的“青训班精神”,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报效祖国、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担当作为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自觉肩负历史、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砥砺奋进、积极作为、建功立业。(记者 刘坤)

  采访手记

  用热血捍卫理想

  走进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前,我心中曾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吸引当时的青年们奔赴安吴堡,把这里当作革命的第一站?

  漫步在数以万计的爱国青年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寻觅他们奋斗过的足迹,心中的谜底渐渐解开——是理想的力量。

  安吴青训班学员合影。 记者 刘坤翻拍

  “到延安去!”这是抗战时期无数爱国青年的心声,而安吴青训班正是通往延安的第一站。安吴青训班的举办地在“白区”,也就是国民党统治区,反动分子给安吴青训班施加了巨大压力,然而,青训班的规模却越来越大。从第一期以西安、三原、蒲城等地的中学生为主,到第四期搬迁至安吴堡时已经有全国四面八方的爱国青年慕名前来。

  安吴青训班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尽管青训班争取到了吴氏庄园作为办学场所,但由于学员人数过多,上课在露天课堂,住宿只能打地铺。困难没有让学员们退却,学习的热情反而愈发高涨,因为在这里能学到抗日救国的真本领,能结识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战友,学员们坚信这是一条通往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对当代青年来讲,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要忆苦思甜,将这种精神与品格传承下去,铭刻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记者 刘坤)

  红色档案

  安吴青训班,亦称“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1937年10月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办。抗日战争初期,安吴青训班为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专门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原址在陕西三原斗口镇,1938年1月迁到云阳北安吴堡。其教育宗旨:在最短期间授予青年各种最低限度的军事政治知识。

  课程有抗战基本理论(社会科学、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军事课程(操场动作、武器使用、步兵技术、游击战术)。学员除上课外,着重自学。学习期限半个月至3个月。

  截至1940年4月共办12期,培养青年干部1.2万余人。1940年初迁到延安,改名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运动干部。 (记者 刘坤整理)

  先锋与群众

  坚守在仲山泾水间

  ——记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党支部书记赵良妙

  春天到了,赵良妙开始自己的增绿计划。 记者 董渺摄

  3月3日,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游人如织,人们行走在仲山泾水之间,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这行走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个身影,他时而俯身把不规整的地方整理好,时而望着眼前快活的游人嘴角不禁上扬……然而,没有一个游人会想到,这个人,就是这片山水的守护者、这个景区的“缔造者”赵良妙。

  “伙计们,路上的干粮准备好了吗?”“放心吧老赵,都准备好了。”18年前,41岁的温州人赵良妙带领创业伙伴来到泾阳北仲山,背着工程测量仪器,一心想在这里勘测建造水电站。

  攀爬30多个山头,徒步万里山路后,赵良妙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2004年“文泾水电站”项目开工建设,令他费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

  赵良妙能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少使用机械,比如用驴驮肩扛。

  把工程机械拆整为零,用驴一趟一趟驮运,蚂蚁搬家似的一点一点把工具和材料运进山里……就是用这些不惜时间、不惜代价的“笨”办法,赵良妙最终修通了路、修筑了拦河大坝、贯通了引水隧道。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灌溉工程,郑国渠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自然风光旖旎,赵良妙对此感受最深。

  如何进一步挖掘郑国渠这张IP背后的文化价值,让更多人来到郑国渠,了解、铭记这段历史。最终,他决定在郑国渠遗址附近修建郑国渠旅游风景区。

  为了不破坏山体生态植被,赵良妙采取的方案是凿隧道、地下施工。施工仍采用当年修水电站时的那套“笨”办法。

  驴子驮着沉重的设备零件,一天要在近2000米的崎岖山路上往返10多趟。有几次,山路打滑,驴子翻下了山沟;遇到难走的路,驴子原地打转停止前行。陡峭地段连驴子也上不去时,就只能靠人背肩扛。仅其中的一条1.6公里的路,就修了整整3年。

  赵良妙一边修建景区,一边为荒山增绿。

  “经过考察,引进皂角树、侧柏等常绿树种,努力打造四季常绿山体景观,为构建仲山泾水绿色屏障打牢基础。”赵良妙说。

  如今,一到四五月,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内连山叠翠、绿野接天,一汪碧水镶嵌于仲山之间。人沿山水走,鸟在山涧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次第铺展。

  景区的修建,不仅对当地生态、经济作出了贡献,还带动了就业。自景区建设运营以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

  景区还带来大量的人流。赵良妙在景区旁边为附近村民建了一个免交租金的农贸市场。村民李娜说:“以前蔬菜、鸡蛋等要拿到镇上去卖,现在来景区边卖,城里人都很喜欢。”

  然而,赵良妙仍不满足于当下,他说今年还有两个计划:一是把景区从国家4A级努力打造成国家5A级,让更多人走进这一方青山绿水,记得这片山水;二是助力乡村振兴,带领更多当地群众富起来!(记者 董渺 通讯员 谢涛)

  追赶超越正当时

  硕果满枝头 奋进新泾阳

  ——泾阳县传承革命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3月3日,泾阳县桥底镇沟而上村乡村振兴工厂内,村民张亚宁正在组装电力仪表。这些仪表将远销土耳其、巴西等国。 记者 董渺摄

  泾阳,作为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不仅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占据特殊位置,还曾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红色血脉仍然在这座城市赓续绵延,新时代的泾阳正从这红色的历史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动能转换结构优化 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3月3日,泾阳产业新城西安神电智能高压电器产业园,数十名工人在研发楼和厂房里进行着紧张的装修工作,为6月份的投产冲刺。

  作为泾阳“十三五”时期引进的重大项目之一,西安神电与嘉瀚高端装备、朗斯、仁康、瑞奥等项目,共同见证了泾阳经济发展的理念之变、结构之变和动力之变。

  “十三五”以来,泾阳把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累计签约引进项目98个,合同资金37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04个,完成投资115亿元,县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汇聚、持续释放。

  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的硬实力。据该县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泾阳探索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快一天就可以办证、刻章,3天就能立项、开户。如今,政策优、成本低、服务好、办事快成为泾阳招商引资、聚集企业的又一张“金色名片”。

  在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泾阳加快产业转型、调优结构,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鲜奶销售份额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果品产业年产值达到6.6亿元;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累计接待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亿元。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20年泾阳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3.93亿元,增长11.64%,增速居咸阳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6亿元,增长17.2%,增速居咸阳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2.56亿元,增长35.7%,增速居咸阳市第一,实现了经济换挡不减速,量增质更优。

  泾阳县委书记张渭表示,“十四五”期间,泾阳将着力从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改革、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4个方面寻求突破,将泾阳打造成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严守生态环保底线 保持绿色发展定力

  3月3日,春日回暖,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泾河碧水悠悠,两岸粉色桃花点缀在山野之间,优美的景色使这里成为人们踏青出游的热门打卡地。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因非法采石,山体裸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断水、断电、断路,清渣、清设备、清临建,平整路面、栽植复垦……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底线,泾阳全面启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投入4.62亿元治理矿区10.86平方公里,彻底整治无序开采问题,实现了应绿尽绿。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是泾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守护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过去的5年,泾阳突出抓好污染防治,全域治理,拆除燃煤锅炉600余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457辆,“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117天。

  与此同时,泾阳还创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41个、管控村47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1%。

  如今,绿色不仅是泾阳山川大地的颜色,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获得感”成色更足

  对在安吴镇中山村幸福院就餐的空巢、独居、重度病残等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将近千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治疗康复范畴,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对患者进行集中托养康复;全县133个行政村乡村振兴社区工厂全覆盖,带动281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刚刚过去的5年,是泾阳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的5年。泾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等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过去的5年,泾阳投资3.39亿元新(改)建95所学校校舍16万平方米,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和办学条件标准化基本实现;8210户26766人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3.9%;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8亿元,新增城镇就业9463人;发放各类民政资金6.01亿元,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64个……一份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让人民群众享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泾阳还投资1.3亿元实施“气化泾阳农村”工程,建成供气管网300余公里,为3万余户群众接通天然气;投资2.57亿元,为4.1万余户群众实施清洁取暖改造,为4.5万余户群众实施无害化厕所改造,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眸“十三五”,新发展理念贯穿泾阳发展的每一步;展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泾阳必将书写出更精彩的答卷。(记者 董渺)

  成绩单

  2020年,泾阳县生产总值完成80.9亿元,增长3%,增速居咸阳市第二;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3.93亿元,增长11.64%,增速居咸阳市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3.6亿元,增长10.68%,增速居咸阳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6亿元,增长17.2%,增速居咸阳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2.56亿元,增长35.7%,增速居咸阳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3元,增长8%。

  “十三五”期间,泾阳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544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全部实现;建成产业园区(基地)125个、扶贫羊场28个、社区工厂131家、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64个,把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县64个贫困村、12195户44271名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 (记者 刘坤整理)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红色印记 安吴青训班 泾阳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