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好的瓷器会“说话”

2021-02-22 08:55:36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长安北望,同官故园。漆水依依,丘陵绵绵。落日余晖,五彩绚烂。烟青火红,窑炉遍山……这就是千年之前耀州窑‘十里窑场’入夜时分的壮丽景观!”这是耀州窑博物馆对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一段描述。...

  王永平在茶盏内刻花纹

  □ 实习记者 杨晶 文/图

  “长安北望,同官故园。漆水依依,丘陵绵绵。落日余晖,五彩绚烂。烟青火红,窑炉遍山……这就是千年之前耀州窑‘十里窑场’入夜时分的壮丽景观!”这是耀州窑博物馆对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一段描述。

  从耀州窑博物馆步行十五分钟,就到了铜川市陶瓷文化产业园,王永平的八法堂工作室在一栋被改造的厂房里。走进王永平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偌大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一件青铜器樽模样的白色模具,樽顶是一面圆台,往下不到十厘米处留出了一圈空白环状凹槽,以便瓷器烧好之后镶金环,樽的底部环绕着吉祥物朱鹮、熊猫、金丝猴、羚牛,这是十四运组委会最近和王永平商议好的“十四运”奖杯设计模具。

  “奖杯设计为青铜器樽,有助于大家了解陕西历史。”王永平指着用石膏做好的青铜器樽模具说。

  2013年以前,王永平一直在老家兴平做青铜器,后来由于市场不景气,辗转到铜川做瓷器。起初,他只是一名制作瓷器成品的工人,由于他做瓷器细致,又踏实好学,师傅就带着他系统学习如何制作耀州瓷。

  在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禚振西的培养下,王永平为了研究耀州瓷,跑遍了铜川的各个山头,每到一个地方就把采土取样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回到工作室就立刻开始琢磨制作瓷器的方式、模具的打造和烧制。

  “整个过程大概要两天,等待烧制瓷器的那两天吃不好睡不好,期待着正在窑炉里烧制的瓷器。”王永平说,瓷器烧制出来后,会根据瓷器的成色、声音、材料、釉色等进行再次总结。

  明代张应文在其撰写的《清秘藏》中说:“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根据这段描述,王永平5年来不断甄选试烧,调制出300余种配方,不同成色的青瓷碗令他兴奋不已。其中一只青瓷碗,其釉色呈浅绿,淡雅温润,犹如翠色古玉,釉面光滑,有半透明的感觉,用手电筒照射瓷碗时,碗内出现一轮明亮的“圆月”,当把这只青瓷碗拿给禚振西鉴定时,其配料成色、声音等综合特征与文献所记载的柴窑瓷描述以及出土的文物高度吻合。

  王永平在研究柴窑的同时,致力于将耀州瓷发扬光大。他建立八法堂工作室,一方面是为了创造丰富的条件研究柴窑,另一方面是为了推广耀州瓷。

  为了进一步推广耀州瓷,王永平不断进行创作和改进。

  “好的瓷器是会‘说话’的。”王永平在瓷器材料中还仿照古法加入其他矿石材料。他说,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瓷器成色,进而改善其色泽,使得瓷器釉色更加漂亮。此外,他以现代人的审美设计器物造型,创作了碗具、茶具、茶杯、酒具等作品。年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八法堂工作室仍然在出货,取货的工作人员都说工作室做出的耀州瓷十分精美。

  “要让陕西的耀州瓷文化流传下去。”王永平说,要“玩”就要“玩”得有意思,他还要在模具材料上继续进行研究,为耀州瓷的生产和传承以及研究柴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耀州窑 瓷器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