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祥和过大年 今年的春节亦暖心

2021-02-18 01:16:55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 别样春节一样情。今年的春节,受疫情影响,注定与以往不同。许多人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倡议,为筑牢疫情防控的堤坝尽个人之责;各地各部门也为那些留下来过年的人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保证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营造温馨过节氛围,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异地过年的温暖。...

  编者按

  别样春节一样情。今年的春节,受疫情影响,注定与以往不同。许多人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倡议,为筑牢疫情防控的堤坝尽个人之责;各地各部门也为那些留下来过年的人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保证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营造温馨过节氛围,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异地过年的温暖。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走进工地、社区、学校等,记录下这个特殊时期就地过年的人们的春节故事,讲述他们不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滋味。在这个普天同庆、欢乐祥和的节日里,让我们真诚地向每一位就地过年的留守者致敬。让我们用对家国责任的自觉担当,共同迎接美好的春天。

  批发生意夫妻档:过个喜庆的“榆林年”

  2月11日,大年三十晚上,响应号召就地过年的陈海滨一家四口正在跟家乡的亲人打视频电话。 记者 李宛嵘摄

  2月11日,大年三十晚上,榆林市榆阳区万佛楼中巷的鑫威纳专业美容美发用品店里,陈海滨和蒋大雁夫妇正忙着张罗年夜饭。

  “在我们老家,一般是中午吃团圆饭,年夜饭吃饺子。既然留下来过年,也就入乡随俗啦!”妻子蒋大雁一边炒菜,一边笑着说。

  陈海滨的老家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蒋大雁的娘家在湖北省十堰市。今年是他们在外度过的第二个春节。2020年春节前夕,一家人收拾妥当,在车后备箱塞满陕北特产,欢欢喜喜踏上了回家过年的路。但上高速公路不久,得知老家疫情形势不乐观,他们只好掉头回到榆林,在担心老家亲人的安危中过了一个“忐忑”的年。

  陈海滨夫妇是2009年来到榆林的,做了十几年美容美发用品批发生意,靠着吃苦耐劳和诚信经营,慢慢在榆林站稳了脚跟。

  他们父母年纪都大了。老家,对长年在外打拼的夫妻二人来说,更多了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往年,不管工作多忙,他们都一直坚持腊月二十八出发回家过年。今年,一家人却一致决定响应号召,留在榆林过年。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他们能安安心心地过个欢乐的春节。

  “原本连回家的票都买好了,但是前几天,社区工作人员专门上门宣传,说为了防疫需要,建议最好就地过年。我们商量之后就把票退了。来榆林十几年了,还没好好地过一个‘榆林年’,趁这次机会,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年味儿,也挺好。”陈海滨说。

  白灼大虾、土豆烧鸡、青豆玉米炒虾仁……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依次被端上桌。“按我们老家的习俗,团圆饭要准备八凉八热、四荤四素、一道甜汤一道咸汤,才算圆满。今年过年,只有四口人,菜就减半啦。”蒋大雁一边给儿子盛汤,一边解释道。

  年夜饭开始的当口儿,蒋大雁的父亲打来了视频电话。“闺女,寄给你们的腊肉和黄酒收到了吧,家里一切都挺好。过段时间,等疫情好转了,你们再回来。”“外公,我想您啦,这次期末考试,我考了98分!等放暑假,我们就回来看您。”一家人围在一起,跟视频里的老父亲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

  挂了电话,一家四口不约而同地举起酒杯,互道“新年快乐”。“这是我们老家的特产,父亲自己酿的,满满都是家的味道。”喝了一大口香醇的黄酒,蒋大雁回味无穷地说。

  听说春节期间,榆林很多景点都免费,陈海滨打算带家人到处转转。“这些年忙生意,都没时间陪儿子。今年春节,带他们到处去看看,感受一下陕北年味儿。这几年,每年春节,榆林都会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今年虽然转为线上活动了,精彩的节目也不少。”陈海滨说。

  这些年在外打拼,每到节日,夫妻二人都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但热情善良的邻居和朋友每每都会给他们送来温暖。中午,邻居还给他们端来一盘榆林当地特色美食:炸油糕、酥肉和丸子,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年前,陈海滨夫妇还主动给榆林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捐赠了总价值近2万元的洗发水和沐浴液。“过年期间,为疫情防控坚守在岗位上的每一个人都很辛苦。榆林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为这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陈海滨说,“留下来,过个喜庆祥和的‘榆林年’,感觉非常好!”(记者李宛嵘 通讯员 赵星瑞)

  社区工作者:信守与居民的“平安约定”

  2月15日,安琼(右一)来到居民家中看望,并送去新春祝福。

  “姑娘,过年了,来尝尝阿姨包的饺子!”史玲云老人热情地招呼着。

  “谢谢阿姨,我代表社区来给您拜年,祝您新年快乐!” 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新民社区党委副书记安琼一把握住史玲云老人的手,和她亲切地拉着家常。

  “您的儿女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留在了外地,我们就是您的孩子,陪您过年!”安琼的一席话,暖了史玲云老人的心。

  2月15日,大年初四,但对于安琼来说,仍然是忙碌的工作日。这一天,她专程买了水果,早早就赶到了皇城西路一号院中,看望小区老人。

  史玲云今年75岁,和老伴儿居住在皇城西路一号院。这个小区面积不大,住了不少老年人。“过年前,社区的工作人员怕我们腿脚不便,专门给我们送来春联,还关心我们年货够不够,有没有人陪。”史玲云说,“她们自己过年期间要值班,不能和家人团聚,心里却还想着我们,我们非常感动。他们都是我们的好孩子!”

  从老人家出来,安琼赶忙来到疫情防控检测点,询问值班人员当天疫情防控情况,并按照社区返乡人员登记册上的名单,逐一拨打电话,询问返乡人员当天的健康状况和体温情况,及时准确掌握社区内所有外省返乡人员行踪和健康信息。

  “春节假期,疫情防控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得马虎。”安琼说,“社区在疫情防控的前沿,只有工作做细致了,才能牢牢守住社区疫情防线。”

  于是,在大家喜迎春节、万家灯火团聚之时,居民们看到,安琼和她的同事们,坚守在小区的出入口,测温验码,帮助老人登记信息;遇到年迈的老人,就上前搀扶并帮忙搬重物;时不时穿梭在小区中,检查安防设施,排除可能的隐患。每当有人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时,他们总是笑笑说:“没啥,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社区工作是个良心活儿,出不了什么大成就,却繁琐复杂。

  现居住在红会巷一号院子里的贾叔,今年74岁。来到院子前,他是一名流浪汉。“刚认识他时,他只身一人,没钱吃饭,没地方住。”回忆起与贾叔的初识,安琼心疼地说。居无定所,缺乏基本物质保障的孤寡老人贾叔,成了安琼的重点关注对象。

  “他刚被安置在我所负责的一号院子时,连个像样的床都没有。于是,我们就为他找到了可以用的床,院子里的居民还开车帮忙搬床。没有能换洗的衣物,我们就发起了爱心征集,居民们纷纷为他送上棉衣、棉鞋和棉袜。”安琼说。

  如今,每天早上一通电话,成了贾叔与安琼之间的“平安约定”。“早上起来,贾叔就会给我打电话,电话响三声就表示他今天很好,如果哪一天这通电话没有响起,我就会直接上门去看他。”谈起贾叔如今的生活,安琼很是欣慰,“今早我还去看了他,换上新床单被套的他,这个年过得很开心!”

  扎根社区的几年里,安琼最大的感触是:“这份工作是充满爱的,我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无论社区里的事儿看起来多么琐碎,但在我的努力下使问题得到解决时,我心里溢出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在她看来,通过自己的工作让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提升了,社区的发展越来越好了,就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和鼓励。(记者李妮文/图)

  西农大留学生:写“福”字 看春晚 做直播

  这个春节,西农大的留学生过得充实又快乐。

  “1、2、3!新年好!”随着照相机“咔嚓”一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百余名留学生的幸福笑脸定格在了这一秒。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他们开启就地过年模式:穿上鲜艳的衣服,唱着歌,和远在家乡的亲人、同学视频连线,互道新春祝福。虽然这个假期无法与亲人团聚,但在浓浓的年味儿里,他们在校园体验别样的年味儿,笑着表示自己“并不孤单”。

  2月14日,大年初三。早上8时,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邓为光和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从人工气候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几个小圆盒子。盒子里是他养的梨小食心虫。“尽管是假期,但我依然每天都来实验室,我要观察这个虫子的抗药性。”邓为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农业昆虫学和病虫害防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个春节,是他在中国过的第四个春节,他过得非常充实。

  “我的校园生活并不孤单。”邓为光说,“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和中国同学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吃中国菜,过中国年,很幸福也很快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有分布在18个国家的100余名留学生不能返校学习。于是,在校师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15个国家的22名境外留学生代表连线,共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对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地过年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张诺来说,和中国老师同学一起用毛笔写春联、写“福”字,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我过去只在电视里看过中国的春节,现在我置身其中,我觉得我真的体会到了中国春节的喜庆欢乐!”留着长发、穿着紫色丝绒裙子的张诺开心地在红纸上写下一个又一个“福”字。她调皮地说:“我知道,中国人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贴,是要新的一年福气到!”在陕西,张诺结交到不少中国朋友,餐厅的老板、超市的服务员、企业的工作人员、水果摊的摊主……他们都是她“最好的中国朋友”。

  “你知道吗?这个春节我开了直播,我的粉丝有1万多人!我向我的朋友们介绍中国的春节,并展示我包饺子的过程。”张诺告诉记者,她已经学会了和面、擀皮、调馅等包饺子的各个步骤。“我还有一个超级长的擀面杖!”她一边灿烂地笑着,一边两手张开,比画着擀面杖的长度。

  “热闹”是张诺眼里的中国春节,她的内心也被春节的气氛感染着、包围着,她觉得异常温暖。“我的导师给我买饭、买菜。他说‘你不只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女儿。’听到这话,我感动得快要落泪了。”张诺说。

  来自中非共和国的留学生杜牧同则穿上了蓝色唐装,感受春节的气氛。他一笑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我非常喜欢中国的服装,也喜欢中国的文化。我的宿舍里灯笼、窗花、中国结都是我亲手挂的。”在这个春节,他专门穿了一件红色唐装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拍摄了一段祝福视频。“5年没有回家了,很想念他们。现在,我能够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件非常难得也有意义的事情。我要努力学习,做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他说。(记者齐卉文/图)

  工地过年:爱在身边 暖在心间

  541国道紫阳和平至高速公路引线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现场。

  2月14日,大年初三,紫阳县城关镇和平村沐浴在立春后的暖阳中。541国道紫阳和平至高速公路引线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的项目工地上,吊机正在工作,戴着安全帽的制梁工人熟练地进行箱梁钢筋加固工作。“国道541紫阳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是整个工程很关键的部分,紫阳段贯通了,石(泉)紫(阳)岚(皋)三县高速才能实现贯通。由于地质条件差,山区施工难度非常大,经过专家多次考察,出于安全考虑,线路必须进行改道。”紫阳县国道541援建办副主任邓存军告诉记者。

  改道,意味着把工程重点转移到河对岸,那么修桥便成了当务之急。当天,修桥所需的12片预制梁已经完工5片,剩下的工人们在加紧赶制。“年前我们就在加班加点赶工。因为连通两岸的桥不尽快修起来,后面的施工进度都要受影响。”劳务公司经理康建华说。

  康建华来自四川仪陇,今年留在工地过年的21名工人大部分都是康建华的同乡。“他们选择留在这里过年,一方面是响应政府就地过年的号召,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康建华说。

  项目2017年6月开始施工后 ,康建华和妻子就一直在工地。妻子主要负责做饭等内务。有时康建华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妻子也会帮他。

  离工地不远的生活区,活动板房的门上贴着大红“福”字,一名背着孩子的女工将腊肉、猪蹄等依次挂在院坝通风处。女工的丈夫杨俊松就在不远处忙碌着。杨俊松的妻子去年生下儿子后,便抱着孩子跟杨俊松从仪陇老家来到工地,专门负责家务。“每天收工回到房子里看见儿子肉嘟嘟的脸,吃上媳妇做的饭,那一刻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说到此,杨俊松看看妻儿,眼里尽是幸福。

  今年40岁的杨俊松很早就离开老家外出务工,跑过很多城市,不过回家过年一直是他特别看重的事。“从前过年,无论如何都要赶回老家团圆,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我尽孝的一种方式。”杨俊松说,“不过今年确实情况特殊,国家提倡就地过年,我一想也是,如果带着孩子回老家,路途中还是有风险,不如一家人就在紫阳过年。”

  第一次在外过年,除了妻儿的陪伴给他带来莫大的安慰外,县上部门领导还送来了别样的温暖。“年前,县上援建指挥部的领导来工地慰问,给我们带来了新年礼物,让我们安心过年。”杨俊松指着活动板房里堆放的米面油说。

  工地上,除了来自四川仪陇的工人,还有来自河北邯郸等地的工人,他们都选择就地过年。对于他们而言,回乡是一种情感,而留在工地更是一种坚守。

  “今年国家又出台了保障农民工就地过年的好政策。我们不仅有家人挂念,国家时时刻刻都把我们放在心上呢!工地就是一个大家庭,除夕那天,我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跟在家里一样热闹。”康建华说。

  “农民工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我们不仅要让农民工过个温暖祥和的年,更要常抓不懈地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邓存军说。(记者陈嘉文/图)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春节 疫情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