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煜民:人对历史文物应有敬畏之心

2021-01-18 08:23:12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 2016年5月,纸质文物修复师薛煜民收到五册破损严重的《柯氏家谱》,这五册清朝年间的古籍由于长年被积水侵蚀而硬如磐石,纸张相互粘连,多处开裂。彼时55岁的薛煜民在将古籍用清水闷润后,用手从八成干的残缺处拆页,一个月拆一册页,后经洗心、揭心、托心等步骤,用一年多时间修复了五册《柯氏家谱》。...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2016年5月,纸质文物修复师薛煜民收到五册破损严重的《柯氏家谱》,这五册清朝年间的古籍由于长年被积水侵蚀而硬如磐石,纸张相互粘连,多处开裂。彼时55岁的薛煜民在将古籍用清水闷润后,用手从八成干的残缺处拆页,一个月拆一册页,后经洗心、揭心、托心等步骤,用一年多时间修复了五册《柯氏家谱》。

薛煜民在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纸本修复实验室修复古籍

  修复文物亦是追寻记忆

  薛煜民是西安纸质类文物修复第三代传承人,创办了修复工作室。

  薛煜民有多年的修复经验,每每修复文物时,他都仿佛穿梭于不同的年代间,置身于不同的时空里,看见岁月流逝的蜘丝马迹。他的肩上承载着父辈们的记忆,他的使命就是恢复父辈们的记忆,让历史文物保留原貌与本真韵味。

  “西安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西安建都,由于地理和历史的缘故,西安留存的文物非常多。”薛煜民说,纸质类文物修复能够加固纸张,防止其破损,从而延长文物寿命,让后人看到先人的智慧结晶。正是修复技艺的存在,才得以让历史记忆代代相传。

  从字画、古籍善本到古代书信,修复师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从间断的只言片语或残缺的册页中寻觅到一丝痕迹,结合特定年代的生存环境,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化破损之物为不朽遗迹

  “传统的修复技艺并未在现代落后,相反,传统修复技艺的可逆性更能让文物永垂不朽。”薛煜民在修复时采用以淀粉为原料的糨糊粘纸张的破损处,用纯天然的豆汁代替皮胶和明矾,为文物固色。比起机器修复,传统技艺对纸张有无害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增加纸张的韧性。

  薛煜民认为,修复的实质是让文物更具观赏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文物的艺术价值。纸张是艺术的载体,也是艺术本身,人对历史文物应有敬畏之心,不能为了观赏性不顾纸张寿命。修复就是为了把中国艺术原原本本展现出来,多余的修复就违背了修复本义,少修甚至不修才是真正意义的文物保护。

  薛煜民说,修复师要有信念感,像审视自己过去的经历一般对待文物的破损之处,目的不只是修补,还应让时间的流逝过程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仿佛回到过去,如此才是不朽。

  文物修复应具有传承性

  2009年,薛煜民被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聘请为修复专职教师,传授基本修复技艺。纸质文物修复课作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一门必修课,已有400余名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学习,了解传统修复技艺的核心工序,在复原古籍书画的过程中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物修复的意义在于帮助古籍生命延续至今,在当今市场上展现文物的价值,体现其艺术效果,让年轻一代在凝视古籍时体会到中华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薛煜民认为,历代许多珍贵的书法、绘画乃至书籍、碑拓等文物之所以现存于世,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世代对文物的保护传承而付出的心力,和由此出现的传统修复手艺。“传统修复技艺应该尽可能地融入现代社会,这就是修复的传承性。”他说。

  “若不能感受到文物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神韵,那么它看起来就只是破损之物,文物之所以是不朽遗迹,是因为我们与父辈们流淌着相同的血液,中华文化的底蕴是我们生命的底色。”薛煜民说,纵然岁月流逝不舍昼夜,但纸质文物修复工作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自己也在工作过程中不停打磨棱角完善自我,感觉时间就在此停驻。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薛煜民 历史文物 敬畏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