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简单满足 却有难言辛酸 ——商山老年公寓探访记

2019-04-22 08:27:44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她今年76岁,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每天在办公室忙碌12小时以上。对徐升莲来说,最放不下的是住在院里的150多位老人。...

  

夜深人静,老人们都入睡了,徐升莲在走廊整理轮椅。

  □记者 满淑涵 李荣 王斌

  她今年76岁,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每天在办公室忙碌12小时以上。对徐升莲来说,最放不下的是住在院里的150多位老人。

  这里是位于商洛市丹凤县大峪乡的商山老年公寓,前身是由徐升莲于1984年创办的商山敬老院。目前,老年公寓入住老人80%以上属于失能半失能,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到60%,由此带来的照护压力委实不小。吃饱穿暖有人照顾是这些老人最朴实的希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背后,却也藏着挥之不去的辛酸。

  日子总得往好处看

  4月的大山里春暖乍寒,晚上9点多,83岁的夜喜凤老人窝在被子里看电视剧。因为患有风湿病,她在棉被上又多盖了一条毯子,与她临床的老人早已进入梦乡。

  夜喜凤所住的公寓楼是2017年6月新建的,每间房间有独立卫生间,可以淋浴。刚住进来时,因为姓氏生僻,很多老人叫错夜喜凤的名字,她也很少跟别人主动交流。而除了这个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还心有余悸。

  来商山老年公寓前,夜喜凤有一段无家可归的经历。每次说到这段辛酸事,她都喉头哽咽。夜喜凤是洛南县人,因为在两次婚姻中没有亲生儿女,她辛辛苦苦带大继子女又帮忙带孙子,一家人关系还算融洽。但是,老伴一离世,她就被孩子们赶出了家门。农村有句俗语:“七十不留夜,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有熟人朋友心疼她,常叫她去家里吃口热饭,但谁也不敢收留她。

  直到亲戚推荐她到商山老年公寓,夜喜凤才又对生活燃起点希望。“这里有人唱歌,有人舞扇子,过节吃的都是席。”徐升莲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减免了入住费用,还给她买了新衣服、新被褥,今年过年的时候又给她封了一个大红包。夜喜凤感激之余,也常做一些志愿服务。“比如,帮起不来床的老人喂个饭。日子总得往好处看。”夜喜凤抹抹眼睛,双手合十笑着说。

  谁不想跟儿孙们在一起

  刘宝山患有腰间盘突出和颈椎病,今年84岁。

  他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跟小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他感到在家总是“受气”,七年前带着老伴住进了商山老年公寓。老伴去世后,他依然坚持住在老年公寓里。

  刘宝山过去当过工人,每个月有3500元退休金,老年公寓每个月收1560元,除去买药的开支,还有一部分结余,但刘宝山的日子过得很拮据。“工资卡在小儿手上,每个月他给养老院付钱。”

  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7点睡觉,白天除了三顿饭时间,刘宝山大多数时间喜欢跟院里的其他老人聊天、听广播,中午还会再睡一会儿。用他的话说,“午睡一小时,精神一整天”。

  “在养老院日子美得很,人心情好。”刘宝山笑嘻嘻地说,“养老院的人都很好,从来不嫌弃我们这些人。”

  虽然离家不远,但刘宝山很少回家,小儿子也几乎不去看他,逢年过节他都待在养老院。“起码在这里有能说话的人。”商山老年公寓大门外有一条乡间公路,平日车流量不大,刘宝山望着院外突然说:“说句心里话,谁不想跟儿孙们在一起……”

  终于有时间可以读书

  “前几日,上漆的师傅才走。你瞧,这都是新新的。”4月16日早上8点多,李春山在食堂吃了早饭就坐在老年公寓院里新修的廊道晒着太阳,捋着长长的白胡须,黑色夹棉薄衫、棕色浅格鸭舌帽、一副金边石头眼镜,俨然一位私塾先生。他的老伴因为脑梗偏瘫卧床四年多,去年年初跟他一同住进这家老年公寓。“家里照顾不了,我们就来这里养老了。”

  李春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年出车祸造成终身残疾,小儿子常年在温州打工。为了照顾老伴,他请过保姆,总不是很满意。“每个月开2000块钱工资,一天就做两顿饭,闲的时间人家就出去打牌了,衣服都是我自己洗。”李春山话语里透着无奈。

  “现在住在养老院好得多了,一个礼拜不吃重样饭,护理员干活很尽心。”老伴由护理员照顾,李春山终于有了自由时间。他过去在镇中心小学当过老师,喜欢阅读,对《论语》《中庸》《文心雕龙》尤其爱不释手,现在每天上午下午都能腾出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他觉得很满意。

  让老人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徐升莲干养老一干就是35年,虽然已经将接力棒交到儿子刘继民手中,但她还是闲不下来。跟以前办敬老院时不同,除了抓好安全管理、精细服务,她也想让院里的老人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于是建起多功能厅、安宁疗护室,引进康复医院,还进行了坡道改造。

  1984年,徐升莲受乡党委委托筹办敬老院。她带着国家下拨的5000元钱,又拿出了自己的4000元积蓄和家具,改造修缮了乡上原知青用过的10间旧房子,办起了敬老院。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徐升莲1988年决定走“以院办厂、以厂补院”的路子。她把老伴的存折、儿子的摩托车和家里4间房抵押贷款,开办地毯厂。“那几年,日用化工厂、面粉厂、砖瓦厂都干过,还建过千只鸡场、百头猪场和百头牛场。”徐升莲指着对面的失能老人关爱中心说:“那里就是原来的地毯厂厂房。”

  不仅“贴钱”,徐升莲还“贴人”。她自己既当院长,又当服务员,两个儿媳妇也跟着她一块干,女儿刘粉绒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护理员”等称号,外孙和外孙媳都在养老院帮忙。徐升莲先后荣获全国劳模、敬老好儿女、民政部最高孺子牛奖等多项荣誉。商山敬老院也被评为全国十佳敬老先进单位。

  “喂饭、翻身这些活只能靠人力来做,但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不愿意干,这是普遍困难。”刘继民说,“为了能留下人,我们按护理老人的数量进行绩效考核,干得好的护理员一个月能拿近4000元,但这与他们付出的辛苦仍不匹配。”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商山 老年公寓 徐升莲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