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行囊里的变与不变

2019-09-19 08:23:20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进入九月,全国各地的大学新生们带着兴奋与喜悦陆续到学校报到。...

e625f26cb14d6b9e6672edbcba8884af.jpeg

  9月12日,“相约新西安 放飞新梦想”2019西安大学生开学盛典在永宁门广场举行,近30所西安高校的大一新生代表参加盛典活动。

c9deb1bdf36198387cbbe81bdb964d0a.jpeg

  1956年,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欢迎新同学入校。(9月8日翻拍)

4d79d8476e26b327e1396f66b95a598c.jpeg

  20世纪80年代,大学新生背着被褥进学校。(9月5日翻拍)

6dc015f409fa89e00b7bfaa14d243e97.jpeg

  9月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悬挂着欢迎2019级新同学的条幅。

042f273dc12d7e8695bb3040c07b6de7.jpeg

  9月10日,一位大一新生展示他购买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蓝牙耳机等数码产品。

937a6b8d4ba42cfd678da1614e4456b9.jpeg

  2018年11月8日,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图书馆阅览室一角。

69f48d5f26e6348012fa8c619218bfaf.jpeg

  20世纪70年代末的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一角。(9月5日翻拍)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李念摄

  本报记者 马黎

  进入九月,全国各地的大学新生们带着兴奋与喜悦陆续到学校报到。一样的大学,不一样的年代,大学新生们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生活和学习“必需品”也在不断变化。小小的行李箱,折射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 一床被褥开启大学生活

  刘奇志在西安市一家科研机构上班,他是1986年考上大学的。“到大学报到时,我只带了一床被褥,连个行李箱都没有,就是把被子和褥子、床单卷在一起,外面用绳子绑住,扛在肩上就到了学校。”刘奇志说。

  刘奇志小时候生活在关中农村。那时物质比较匮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家里并没有多少积蓄,加上家里孩子普遍较多,许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或者做小生意。刘奇志有两个妹妹,父亲为了抚养他们,不仅要种庄稼,还要外出贩卖鸡苗、鸭苗等。即使家境十分困难,但父亲一直坚持让刘奇志上学。“娃呀,你要好好学习,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城里人。”父亲经常对刘奇志说。

  在家人的支持下,刘奇志考上了大学。“那时候,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了城,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因此,我们村里人都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成了‘公家人’,国家啥都管,大学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学校都会发。结果到了学校,我才发现不是这样,日常用品还得自己张罗。”刘奇志笑着说,“其实,那时候只背着被褥去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家里太穷了,能省点尽量省点。”

  刘奇志到大学报到时显得准备不足,但还有比他更准备不足的。他说,同宿舍的一个同学报到时什么都没带,空着手就来了。第一天晚上,这个同学连铺盖都没有,只能在硬床板上睡觉。

  20世纪90年代 手表加干粮踏上求学路

  李红星今年46岁,在西安市一家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工作。1992年,他拉着行李箱来到西安,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我压根就没想到要买个箱子,就想着准备几个纸箱,把需要带的东西装进去。没想到,高中就读的学校给我们每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奖励了一个带轮子的行李箱,这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减轻了很多负担。虽然箱子是大红色的,不太适合我,但是那个时候已经顾不了这个,只是想着它的实用功能。不像现在,还讲究个款式、颜色。那时候,有个带轮子的行李箱,已经是近乎奢侈的享受了。”李红星说。

  上大学前,李红星每天是看着家里的闹钟确认时间的。为了让他上大学后能随时掌握时间,父亲给他买了一块电子手表,虽然并不值钱,但李红星已经很满意了。因为那是他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块手表。

  行李箱里除了手表,其他空间基本都被各种干粮“占据”——锅盔、油茶、麻花、芝麻、辣椒酱等。“有的是母亲亲手做的,有的是亲戚送的,他们总怕我在外面饿着了,或者外面的东西做得不地道,不如家里的实在、好吃。”李红星说。

  这些干粮,在大学期间时刻提醒李红星,好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不负时光、不负亲人。

  进入21世纪 “六件标配”成流行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刚刚兴起,对许多还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这些东西并不是必备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标配”。

  9月8日,陕西科技大学新生家长刘炜告诉记者,现在孩子上大学,有“六件标配”:电脑、手机、平板、数码相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

  “今年孩子上大学前,我就把这些东西购置齐全了,一共花了将近4万元。虽然说花费大,我家里也不富裕,但总想着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这点心愿应该满足吧。在上中学期间,学校管得严,不让孩子带手机,也很少让孩子上网,现在中学毕业了,不能再继续这样限制孩子了。到了大学,别人有这些,咱的孩子要是没有也不好。”刘炜说。

  陕西师范大学大二学生郭润宇告诉记者,他们班上许多同学都有这“六件标配”,当初上大学时自己也想着这些都是必备的。实际上,上大学后,除了手机,很多设备都闲置了。郭润宇说,因为学习和生活需要,手机、电脑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必不可少,但在购置上应本着切合实际的原则。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需要花费父母的钱,不能讲排场、比奢侈。

  从一床被褥到“六件标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大学生行李箱中的物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始终不会改变的是,这行囊中满载着父母的叮嘱、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关爱,还有大学生们奋斗拼搏、勇敢追梦的青春岁月……

  行囊里更要有追求有抱负有目标

  马黎

  大学,是一个新的求学阶段的开始,也是新的人生阶段的起点。尤其是对20世纪的许多农村学子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自己的人生将开启美好未来。

  在这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学子们第一次踏上大学的旅程。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这第一次出行,有着人生里程碑式的意义。但那时上大学准备的用品用具都十分简单,常常是一被一褥足矣,甚至有人仅仅带着一纸录取通知书就意气风发地踏上行程。原因很简单:一是物质匮乏,人们根本就没有多少选择;二是父母需要通过辛勤劳作供孩子上学读书,很少有专门的陪伴,孩子早都适应了没有人照顾的生活,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能力;三是目标明确。十年寒窗,来之不易,在大学里,唯有更加努力地读书,才能真正具备融入新生活的能力。

  有追求、有抱负、有目标,这是20世纪众多学子步入大学时共有的情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再也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日益丰富,大学新生入学的仪式感却越来越强。从“三件套”到“六件套”,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的“标配”越来越高,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上大学,不是学习阶段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不是可以安逸地享受生活了,而是应该在宝贵的大学阶段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让自我得到不断提高。知识的丰富与素养的提升,不在于大学生拥有多少装备,而在于他们付出多少努力。盲目跟风式地追求“高配”,不仅不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反而会使孩子沉迷于一些装备中,消磨了意志、虚度了岁月、迷失了方向,甚至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

  不管“三件套”还是“六件套”,大学新生在购买装备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专业需求和家庭经济状况,选择自己确实需要的物品,而不是为了攀比或者享受去购买一些不切合自身经济条件的物品。

  时代再变,上大学的目的和初衷不应该变,那就是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培养自己干事创业的能力。有追求、有抱负、有目标,应该成为学子们步入大学时共有的情怀。

  大学是竞技场,不是攀比场。在大学校园,拼的是个人的能力与素质,不是拼爹或者拼背景。大学是奋斗场,不是享乐场。在大学校园,需要保持昂扬的斗志与进取精神,而不是放松与懈怠。

  对于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改变的是携带的行囊,不变的是家国情怀与积极进取的求学精神。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大学新生 行囊里 开学盛典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