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 书写新时代答卷

2019-09-16 08:32:00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3年前,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彭浩,准备开办一家酵素生产企业。经过多次考察,他最终在位于渭南经开区、尚处于试运营阶段的中国酵素城注册成立了天酵酵素公司。...

  渭南城区鸟瞰。

  位于渭南经开区的中国酵素城。

  富平柿饼富了百姓。

  渭南体育中心体育场。

  贫困户分红大会。本文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工业新城强势崛起

  3年前,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彭浩,准备开办一家酵素生产企业。经过多次考察,他最终在位于渭南经开区、尚处于试运营阶段的中国酵素城注册成立了天酵酵素公司。

  事实证明,彭浩的眼光很不错。今年5月10日,中国酵素城正式投入运营。作为我国首个建成投用的生物发酵产业园,目前,园区已成功申报全国首家以酵素研究为主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功能性酵素指标数据库,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酵素标准化委员会,并吸引了30家国内知名酵素企业入驻,累计研发新产品超百种。2018年,还在试运营阶段,园区年产值就已突破10亿元。

  这只是渭南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追赶超越目标、“五个扎实”要求和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项目为王”,在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三次产业比例由2013年的15:55.1:29.9调整为2018年的16.8:42:41.2,初步形成了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主导、三产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市发展动能持续聚集,新活力不断释放,经济社会步入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新阶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弥补历史欠账、补齐工业短板,近年来,渭南市通过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激活工业企业活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为代表的5大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18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69.62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241.15亿元,工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五个振兴”焕发乡村活力

  进入9月,就进入了冬枣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就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客商洽谈采购,每天都有六七十辆货车从这里“满载而归”。作为“中国冬枣第一村”,2018年,小坡村的冬枣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约1.8万吨,总产值达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7万元。

  事实上,在今天的渭南市,除了大荔的冬枣享誉全国外,白水的苹果、蒲城的酥梨、临渭的葡萄、合阳的红提、富平的柿子、韩城的花椒……也都是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绘就了一幅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壮美画卷。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渭南市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在此基础上,渭南市大力发展现代果业,水果面积达到390万亩,总产量达460万吨,产值达160亿元。此外,经过10余年发展,渭南市设施蔬菜面积也已达12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41%。

  与此同时,渭南市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实施“头雁”提升和“雏雁”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方式,千方百计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目前已建立省级实训基地22个,培育认定职业农民7300多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渭南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塑形铸魂、移风易俗,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市2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渭南市编制出台了《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并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97个,20个村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渭南市还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了农村党组织“争百强、创示范,村村达标”活动,建成达标村1711个,覆盖面达82%。在此基础上,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广“支部+”模式,建立“联村大党委”24个、产业链党支部267个,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3万人。

  按照《渭南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渭南市将基本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地和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初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软实力”成为“新名片”

  3月10日,2019中甲联赛渭南赛区首战打响。当天,省内及邻近省份的26370名球迷涌入渭南市体育中心体育场观看比赛,创下了该体育场足球比赛上座率新高。58家媒体、162名记者参与赛事报道。关于“中甲、渭南”的百度词条多达77.1万条,网友对渭南的保障和服务工作更是赞不绝口。赛后广大球迷高呼“感谢渭南”的视频传遍微信朋友圈,获得大量网友、球迷评论、转发、点赞……

  能承接中甲这样高水平的足球联赛,与渭南承办大赛的丰富经验密不可分。近年来,渭南市已先后举办“丝绸之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马拉松赛、世界名校龙舟大赛、全运会(男、女)篮球预赛、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WCBA全国女子篮球联赛等国家级以上赛事14项、省市级赛事22项共2900多场次,比赛天数超过200天,参与人数达370万人次。“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已经成为奋进渭南的一张新名片。

  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渭南市还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心城市有五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非遗馆)、县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镇镇(街道)有文化站、村村(社区)有文化室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关中往事》《玫瑰花开》《家园》等多部文艺精品荣获中央和省上大奖;全力打造了“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等独具渭南特色的文化品牌,其中“一元剧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被中宣部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亮点向全国推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渭南市目前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传承人1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9项、传承人102人,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为骨干、省级项目为重点、市级和县级项目为基础的四级保护体系。

  此外,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旅游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2018年,渭南市共接待中外游客7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0亿元。

  体育、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为渭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逐步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办好民生事 赢得百姓心

  5月7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关于周至县等23个县脱贫退出的公告》,同意23个县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其中,渭南市澄城县、合阳县、蒲城县、富平县名列其中。这也意味着,渭南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高质量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全面推广“村党组织+”“村村建园”“果园托管”等产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园+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同时,渭南市还从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教育是民生之基。近年来,渭南市大力实施“千校达标”工程,累计创建标准化学校810所,基本实现了全市学校标准化。在此基础上,渭南市实施了“城区百所学校建设”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58所,增加学位5万多个,新建改扩建校舍130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土操场”,基本形成了“交流有网络、上课有电子白板、备课有电子备课室”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医疗是民生之需。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启动实施“健康渭南”战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全力破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2017年4月,城市公立医院实行药品耗材“两票制”,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对口帮扶、优质资源下沉等方式,实现了50%的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90%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全市拥有达标二级医院35家,乡镇卫生院198家,村卫生室3221家,群众看病就医得到基本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渭南市始终将“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作为就业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完善实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全方位抓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5万人。

  渭南,交出了一份既有温度又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斗力量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91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北方领导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为陕甘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82年前,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约4万多人,从这里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一举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71年前,洛河东岸蒲城永丰的血战,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为解放渭北、解放西安乃至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工作质量提升为主线,通过实行规范化要求、项目化管理、数据化分析、责任化落实“四化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渭南市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加快建设渭华干部学院和富平干部学院两个培训基地的同时,组织220多个市县部门的党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寻找初心之旅”活动,并参与举办了纪念渭华起义90周年座谈会、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碑落成仪式、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80周年等纪念活动。创新提出“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654”工作布局,深入开展作风问题专项排查整治,11个县(市、区)、83个市直部门自查问题397个,提出整改措施369条。

  为了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任务落实落细,渭南市在全省首先制定了《基层党建工作基本规范》,对七大领域党建工作,从组织、工作、管理、活动和保障5个方面进行规范。

  在强化督查落实方面,渭南市常态化开展“抓党建促发展、抓规范促提升”主题活动,采取“大宣讲、大督查、大调研”的方式,把发现问题与推进整改、挖掘亮点与推广经验、摸清实情与提升质量相融合,确保了中央和省上各项决策部署在渭南落地生根。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渭南正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新篇章。(记者 姚志伟)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聚焦 高质量 发展 书写 新时代 答卷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