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秦东之歌”

2019-09-15 09:04:16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记者 姚志伟

  地处八百里秦川最东端的渭南市,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渭南市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秦东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560万渭南人民聚焦追赶超越目标,贯彻“五个扎实”要求,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67.7亿元,是1949年的1186倍,人均GDP是1949年的434倍。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8:42:41.2,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白水苹果、大荔冬枣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与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天的渭南已经成长为集聚潜能的新兴城市。

  砥砺奋进七十载 不忘初心再出发

932474dd1edda1a98f8f92497cd3b856.jpeg

64e8e26887832bfa61bcdb95b6e2f09d.jpeg

  渭南市洽川风景名胜区。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中共渭南市委 渭南市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来,渭南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推动秦东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追赶超越目标,贯彻“五个扎实”要求,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回看走过的路,经验弥足珍贵,启示尤为深刻;远眺前行的路,我们信心更加坚定,步履更加坚实,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奋力谱写新时代渭南追赶超越新篇章。

  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最核心的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渭南步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快车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一切工作都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确保渭南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核心力量,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的事业才会有可靠的定盘星、压舱石、主心骨。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不少风险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推动中央和省上决策部署在渭南落地生根、见到成效,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最紧要的是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加快发展步伐,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67.7亿元,是1949年的1186倍,人均GDP是1949年的434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8:42:41.2,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白水苹果、大荔冬枣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与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启示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由有到优、由大变强的新跨越,走出一条具有渭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最关键的是始终推动改革开放不停顿。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打破思想禁锢、突破传统思维约束,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快捷方便,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渭融合、富阎一体化步伐加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累计招引项目2317个,引进资金4413亿元,渭南正在从内陆腹地变为全面开放的前沿阵地。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启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过去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更要靠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更加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三个经济”,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始终增进民生福祉不松劲。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82.1倍、70.4倍,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8%,明年即可实现整体脱贫。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从“大堡子”嬗变为亮丽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渭河成为城中河、安澜河,困扰沿岸群众多年的水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秦东大地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启示我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才会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牢记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党的事业,树牢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是始终加强党的建设不懈怠。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党的各项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思想教育、理论学习打头,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依托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突出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整治“庸懒散慢虚”作风顽疾,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启示我们,党的建设是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保障。只有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担负起时代重任。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复杂且严峻。我们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大正风反腐力度,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追赶超越提供坚强保障。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渭南7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波澜壮阔奋斗历程的生动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的一切工作和成绩,都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是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渭南答卷。只要我们始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前行,就一定会把一个富裕美丽幸福的新渭南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凝心聚力共逐梦 秦东大地铸辉煌

54ed0d788449a241a0e6e7efc60d0633.jpeg

  城市书屋激发了市民读书兴趣。

1b03c47fe51b3c3a759076706389dcf9.jpeg

  美丽庭院成为渭南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0a989fc768727dc26363897dcdf9fd95.jpeg

  渭南着力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8fa5d54c3e5913bd0639e1ec2dd98b5a.jpeg

b5669c48e7d4871a8ca06edd0668eb02.jpeg

20e41b050ab89833bd9913d34bf55c5a.jpeg

1875e13f73199ce03eb171d6f44cc2b9.jpeg

7476e7c68f7a87a497182668a5cba966.jpeg

  记者 姚志伟

  70年众志成城,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风化雨。

  回眸过去的70年,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560万勤劳勇敢的渭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战胜了一个个风险挑战,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今天的渭南,已经从一个基础薄弱的农业地区,逐渐成长为集聚潜能的新兴城市。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秦东大地,如今已是东西交会之所、产业集聚之地、开放创新之城。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展望未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敢闯敢干的渭南人民,一定能开拓出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制图 宏丽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聚焦高质量发展书写新时代答卷

062becb148f8e5e1df9132e95c638d88.jpeg

  渭南城区鸟瞰。

ede2b119bc0eacb372b681bd2850c976.jpeg

  位于渭南经开区的中国酵素城。

ad2ab85b4d41712886983384b4585700.jpeg

  富平柿饼富了百姓。

9b414c2be50331bf4f2f71ec888ef713.jpeg

  渭南体育中心体育场。

b98250a0500063ca03d75aea616985c3.jpeg

  贫困户分红大会。

  记者 姚志伟

  工业新城强势崛起

  3年前,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彭浩,准备开办一家酵素生产企业。经过多次考察,他最终在位于渭南经开区、尚处于试运营阶段的中国酵素城注册成立了天酵酵素公司。

  事实证明,彭浩的眼光很不错。今年5月10日,中国酵素城正式投入运营。作为我国首个建成投用的生物发酵产业园,目前,园区已成功申报全国首家以酵素研究为主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功能性酵素指标数据库,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酵素标准化委员会,并吸引了30家国内知名酵素企业入驻,累计研发新产品超百种。2018年,还在试运营阶段,园区年产值就已突破10亿元。

  这只是渭南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追赶超越目标、“五个扎实”要求和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项目为王”,在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三次产业比例由2013年的15:55.1:29.9调整为2018年的16.8:42:41.2,初步形成了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主导、三产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市发展动能持续聚集,新活力不断释放,经济社会步入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新阶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弥补历史欠账、补齐工业短板,近年来,渭南市通过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激活工业企业活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为代表的5大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18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69.62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241.15亿元,工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五个振兴”焕发乡村活力

  进入9月,就进入了冬枣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就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客商洽谈采购,每天都有六七十辆货车从这里“满载而归”。作为“中国冬枣第一村”,2018年,小坡村的冬枣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约1.8万吨,总产值达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7万元。

  事实上,在今天的渭南市,除了大荔的冬枣享誉全国外,白水的苹果、蒲城的酥梨、临渭的葡萄、合阳的红提、富平的柿子、韩城的花椒……也都是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绘就了一幅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壮美画卷。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渭南市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在此基础上,渭南市大力发展现代果业,水果面积达到390万亩,总产量达460万吨,产值达160亿元。此外,经过10余年发展,渭南市设施蔬菜面积也已达12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41%。

  与此同时,渭南市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实施“头雁”提升和“雏雁”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方式,千方百计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目前已建立省级实训基地22个,培育认定职业农民7300多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渭南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塑形铸魂、移风易俗,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市2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渭南市编制出台了《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并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97个,20个村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渭南市还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了农村党组织“争百强、创示范,村村达标”活动,建成达标村1711个,覆盖面达82%。在此基础上,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广“支部+”模式,建立“联村大党委”24个、产业链党支部267个,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3万人。

  按照《渭南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渭南市将基本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地和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初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软实力”成为“新名片”

  3月10日,2019中甲联赛渭南赛区首战打响。当天,省内及邻近省份的26370名球迷涌入渭南市体育中心体育场观看比赛,创下了该体育场足球比赛上座率新高。58家媒体、162名记者参与赛事报道。关于“中甲、渭南”的百度词条多达77.1万条,网友对渭南的保障和服务工作更是赞不绝口。赛后广大球迷高呼“感谢渭南”的视频传遍微信朋友圈,获得大量网友、球迷评论、转发、点赞……

  能承接中甲这样高水平的足球联赛,与渭南承办大赛的丰富经验密不可分。近年来,渭南市已先后举办“丝绸之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马拉松赛、世界名校龙舟大赛、全运会(男、女)篮球预赛、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WCBA全国女子篮球联赛等国家级以上赛事14项、省市级赛事22项共2900多场次,比赛天数超过200天,参与人数达370万人次。“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已经成为奋进渭南的一张新名片。

  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渭南市还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心城市有五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非遗馆)、县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镇镇(街道)有文化站、村村(社区)有文化室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关中往事》《玫瑰花开》《家园》等多部文艺精品荣获中央和省上大奖;全力打造了“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等独具渭南特色的文化品牌,其中“一元剧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被中宣部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亮点向全国推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渭南市目前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传承人1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9项、传承人102人,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为骨干、省级项目为重点、市级和县级项目为基础的四级保护体系。

  此外,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旅游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2018年,渭南市共接待中外游客7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0亿元。

  体育、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为渭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逐步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办好民生事 赢得百姓心

  5月7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关于周至县等23个县脱贫退出的公告》,同意23个县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其中,渭南市澄城县、合阳县、蒲城县、富平县名列其中。这也意味着,渭南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高质量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全面推广“村党组织+”“村村建园”“果园托管”等产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园+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同时,渭南市还从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教育是民生之基。近年来,渭南市大力实施“千校达标”工程,累计创建标准化学校810所,基本实现了全市学校标准化。在此基础上,渭南市实施了“城区百所学校建设”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58所,增加学位5万多个,新建改扩建校舍130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土操场”,基本形成了“交流有网络、上课有电子白板、备课有电子备课室”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医疗是民生之需。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启动实施“健康渭南”战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全力破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2017年4月,城市公立医院实行药品耗材“两票制”,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对口帮扶、优质资源下沉等方式,实现了50%的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90%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全市拥有达标二级医院35家,乡镇卫生院198家,村卫生室3221家,群众看病就医得到基本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渭南市始终将“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作为就业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完善实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全方位抓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5万人。

  渭南,交出了一份既有温度又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斗力量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91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北方领导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为陕甘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82年前,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约4万多人,从这里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一举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71年前,洛河东岸蒲城永丰的血战,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为解放渭北、解放西安乃至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工作质量提升为主线,通过实行规范化要求、项目化管理、数据化分析、责任化落实“四化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渭南市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加快建设渭华干部学院和富平干部学院两个培训基地的同时,组织220多个市县部门的党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寻找初心之旅”活动,并参与举办了纪念渭华起义90周年座谈会、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碑落成仪式、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80周年等纪念活动。创新提出“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654”工作布局,深入开展作风问题专项排查整治,11个县(市、区)、83个市直部门自查问题397个,提出整改措施369条。

  为了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任务落实落细,渭南市在全省首先制定了《基层党建工作基本规范》,对七大领域党建工作,从组织、工作、管理、活动和保障5个方面进行规范。

  在强化督查落实方面,渭南市常态化开展“抓党建促发展、抓规范促提升”主题活动,采取“大宣讲、大督查、大调研”的方式,把发现问题与推进整改、挖掘亮点与推广经验、摸清实情与提升质量相融合,确保了中央和省上各项决策部署在渭南落地生根。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渭南正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华山脚下谱新曲渭水河畔书华章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85ed8dbadc67995961ab8b7a230c46d1.jpeg

  渭南高新区天臣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

  记者 姚志伟

  在关中平原最宽阔的地带,在八百里秦川的最东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渭南这片古老而厚重的神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8年,渭南市生产总值达到1767.71亿元,是1949年的1186倍;人均GDP达到33009元,是1949年的434倍;水果产量达到460万吨,是1978年的690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69.62亿元,是1978年的223.4倍……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数字,记录着500多万渭南人民生活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回眸70年的峥嵘岁月,渭南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渭南市坚持新发展理念,奋力追赶超越,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聚力“三个经济”发展,加快“三地一中心”、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新活力不断释放,综合实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整个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之一:从“大粮仓”到“花果山”。渭南是陕西的农业大市,素有“关中粮仓”之美誉。位于大荔县、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至今仍是国家储备粮的重要仓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0多万勤劳智慧的渭南农民在巩固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走出了一条发展水果产业的康庄大道。目前,渭南市水果种植面积达390万亩,年总产量达460万吨,不仅实现了从3月至11月,月月都有新鲜水果上市,而且果品还远销澳大利亚、俄罗斯、埃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人民品尝到了“渭南味道”。经测算,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等5个渭南知名水果品牌的品牌总价值达133亿元。此外,经过十余年发展,渭南市设施农业规模也已占到全省面积的41%,是名副其实的陕西绿色大菜园,“华州山药”“赤水大葱”等品牌更是享誉国内外。

  变化之二:从“零工业”到“新高地”。1个小型化工厂,1个小型纱厂,2个小型面粉厂,一些小煤窑、粗瓷窑和农具手工作坊,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渭南市的全部工业“家底”。之后,受三门峡水库建设的影响,渭南又错过了国家对陕西重点投资布局的机遇,工业生产受到严重限制。然而,不屈不挠的渭南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工业强市”的梦想。改革开放以后,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渭南工业顺势起飞。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为代表的五大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国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三,发电量、钢产量和化肥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变化之三: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巍巍华山、悠悠渭水,三圣故里、将相之乡。渭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渭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造旅游产业“新名片”,形成了以华山、少华山和洽川为主的自然景观旅游,以韩城历史文化名城、蒲城唐桥陵、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渭华起义为主的红色旅游和遍布各地的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2018年,渭南市共接待中外游客7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0亿元,分别是1994年的81.1倍和470多倍。

  ……

  没有逾越不了的山峰,没有跨越不了的激流。今天的渭南正处于践行“五个扎实”、奋力追赶超越、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渭南今后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标尺,也是破解渭南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渭南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在渭南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魏建锋表示,渭南市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打好三大攻坚战、筑牢民生底线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由“大不大”转向“强不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只要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断奋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渭南人民必将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渭南 经济 新兴 产业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