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铜方罍:殷商时用它来装酒吗?

2019-07-30 08:17:32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在绵延千里的汉水流域,有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支流——湑水河,它流经洋县、城固县,汇入汉江。河水两岸盛产水稻,其中黑米、香米等久负盛名。每到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橘子树上,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大地一片火红的景象。...

  现存于城固县博物馆的兽面纹铜方罍。 记者 百川摄

  城固县宝山遗址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照片由赵丛苍教授提供

  1990年3月,赵丛苍(中)与他的两名助手成功发现城固县宝山遗址。图为三人当时合影。照片由赵丛苍教授提供

  自一九九〇年发现宝山遗址以来,赵丛苍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多次前往宝山遗址现场进行发掘作业。图为赵丛苍在遗址现场工作。 照片由赵丛苍教授提供

  在绵延千里的汉水流域,有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支流——湑水河,它流经洋县、城固县,汇入汉江。河水两岸盛产水稻,其中黑米、香米等久负盛名。每到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橘子树上,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大地一片火红的景象。

  湑水河畔不仅风光旖旎,也走出过许多历史人物。湑水河西岸的城固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张骞的故乡。而它东岸的洋县则长眠着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湑水河畔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包含爵、尊、方罍等多种酒器,证明当地人民酿酒和饮酒的历史十分悠久。20世纪以来这里出产的黄酒、白酒、黑米酒长期享誉国内酒业市场。

  有专家考证,湑水河畔出土的城洋青铜器属殷商时期制造,比宝鸡市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要早数百年。其中作为酒器的兽面纹铜方罍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被城固县博物馆收藏。

  兽面纹铜方罍真的是用来装酒的吗?它代表着哪一种文化?带着一连串问题,记者走进了城固县博物馆,听馆长苟保平讲述兽面纹铜方罍的故事。

  姓名:兽面纹铜方罍

  年龄:3000余岁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76年

  籍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

  出生时间:商代晚期

  现住址:城固县博物馆

  联系电话:0916-2727772

  与400余件青铜器同时面世,身世成谜

  据城固县博物馆馆长苟保平介绍:“兽面纹铜方罍是于1976年在城固县宝山乡(今宝山镇)苏山村一户农民家中的姜窖里被发现的,宝山这里有泡姜的历史,农户每年收了姜以后要泡在窖里。1976年挖掘发现的时候还有青铜面具等共计410件青铜器。这件方罍是我和这个农民一路从宝山乡背回来的,当时存放在我们城固县文化馆。”

  据苟馆长介绍,兽面纹铜方罍器型独特,纹饰精美,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多次代表国家赴韩国、法国、美国等国参展。罍有六种纹饰,从最小的兽面纹、高浮雕、钮、罍纹,各种纹饰在兽面纹铜方罍都得到了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水平。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出土的同等级别的方罍,不超过10件。

  “兽面纹铜方罍的主要用途是存放酒,当时它和亚伐方罍一同被挖掘出来,后者后来被送去了洋县,现在存放在洋县博物馆里。1984年,兽面纹铜方罍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次展出,没想到立刻引起了业界轰动。台北故宫博物院慕名而来,又带着它在台湾同胞面前亮相,最后做了一个‘替身’留在那里。”苟馆长讲述着兽面纹铜方罍与公众见面的经历。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位在法国留学归来的女博士,专程来到我们城固县文化馆提出要亲眼看一下方罍的真容。当她看到它时,激动地对我们说‘以前在台北看到的是复制品,今天终于见到本尊,真是太幸运了’。”苟馆长说。

  “但是当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人能解答包括兽面纹铜方罍在内的这批青铜器的来历。有关的信息很少,因为这批青铜器都不是通过科学发掘被发现的,所以无法确定它们的来源。直到1990年,一个西北大学研究生的到来……”苟馆长回忆道。

  由一篇硕士论文的撰写揭开身世之谜

  “我1987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攻读研究生,1989年年底我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当时城固、洋县出土的青铜器已被学术界关注,并有不少相关论文发表,但由于这些青铜器都是农民随意挖得而不具有科学性,也未能有相关遗址发现而使研究难以深入。1990年春节期间,导师带领我与两个师兄弟去安康、汉中做先期考察,但一无所获。”6月16日,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办公室,已是考古学专业教授的赵丛苍向记者讲述他与城固县青铜器的故事。

  1990年3月8日,赵丛苍与两名助手再次来到城固县,在湑水河两岸开始了又一次的文物勘探、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工作并不顺利。“从3月8日到当地开始,我们三个就一人背上一个水壶,带些干粮,每天天麻麻亮就到湑水河畔开始工作,到天黑了再回住处。我们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陕南的地质都是沙石石块结构,很硬,一天下来打几百个孔,手都磨出血了,但还是没发现要找的东西。这样一直持续到3月19日,那段时间我们都快绝望了,我就躺在湑水河岸边的石头上发愁。”赵丛苍回忆道。

  有道是苍天不负有心人,赵丛苍这一躺却为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3月19日下午,我躺在石头上,突然看到湑水河北岸有一处高耸的土丘,我就问陪同的当地干部那是什么地方,他们告诉我那里叫作宝山。我一听立马来了兴趣,我说‘宝山应该有宝呀’,于是立即决定到那里去碰碰运气。”于是,赵丛苍一行六人挽起裤腿,手挽手蹚过湑水河,来到宝山。

  “到那儿以后问过当地村民,说以前在山上出现过陶片。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山,经过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的寻找与辨认,最终找到了应该是我们要寻找的陶片和灰层等遗存。兴奋的我们随即按考古方法开了个一米的小探方进行发掘。作为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当你发现遗迹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我们已经完全投入进去,一直挖到晚上10时多,几个人就装了满满三大包陶片先背到乡政府。我们到乡政府的时候已经又累又饿,连忙请人给我们煮了米饭充饥。我一个不吃米饭的人,都饿到狼吞虎咽吃下了三大碗,那会儿真的觉得很累,后来又把陶片一直背到县城招待所。晚上躺在招待所的床上,我看着窗外想,这下总算有收获了。”对于宝山遗址的发掘经过,赵丛苍坦言得来不易。

  通过宝山遗址的发掘,赵丛苍给出了兽面纹铜方罍身世的答案。“罍分为方罍、圆罍。方、圆主要是罍的横切面区分出来的。其中圆形是古代罍中常见的形态。兽面纹铜方罍高51.2厘米、面宽15.3厘米、侧宽2.4厘米、底面宽12.8厘米、腹长39.7厘米,重21250克,方唇,直颈,圆肩,弧腹,凹底,肩两侧饰牛形首一对,背面腹下部有一羊首鋬,盖、颈四面各饰一道扉棱,盖和握手皆饰倒置卷角饕餮纹,握手纹饰以细阴线纹表现,颈部以扉棱为界,饰一对相对的夔纹,组成饕餮面。肩部两面各雕饰一组高浮雕,卷角为两部分,上部为涡纹间饰夔纹,两面各有五个涡纹。器形大,铸造精良,纹饰繁缛,是中国青铜器发展高峰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水平。青铜是贵重金属,在商代,铜矿稀少,想要取得铜矿要大费周折。正因为稀有、贵重,使用者注定不是普通人,都属于上层人物,而且不同的级别用的铜器有所不同,一般从用料、纹饰、做工区分地位高低,参照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不同层次的商墓就可以看出。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安阳殷墟墓葬的时候,发掘出一处非常富有的墓葬,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统帅妇好的墓葬。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在她的墓葬中发掘了几百件青铜器,其中就有为数不多的方罍,造型、花纹都和兽面纹铜方罍很相似。所以可以推测出兽面纹铜方罍铸造于商代晚期。”赵丛苍说。

  兽面纹铜方罍印证巴文化的存在

  为何在城固县宝山遗址会出现兽面纹铜方罍这样贵重的青铜器?赵丛苍认为这说明当时生活在此地的族群属于较为强大的部族。他说:“城固洋县青铜器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发现,‘城洋青铜器’这个名字是我起的。这里的青铜文化历史久远。一些学者认为汉水上游与三星堆文化大体同时的青铜文化,属于三星堆文化的范畴。城固宝山遗址的发掘,据其特色我提出了宝山文化的命名。三星堆文化属于蜀文化性质已为学术界所认同,而巴是与蜀关系十分密切的族群。学者中有的人认为早期的巴应该在西北的区域,有的认为在清江流域,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说是在清江的值得重视。宝山文化所显示的情况,似应属于巴文化性质。”

  对于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区别,赵丛苍表示,三星堆出土的器具里没有釜,也就是说没有发现一种炊器以及配套的杯具,而在宝山和清江流域的遗址里有,说明当时宝山和三星堆地区生活的族群不属于同一个族群。“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宝山文化存在了二三百年,在中原文化和西南文化之间。之后这个地区的族群应该是向西北方向翻越秦岭,去往今天宝鸡地区一带进行生活。”赵丛苍分析道。

  作为酒器使用的兽面纹铜方罍的出土,也充分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城固的先民就已经有了酿酒作业的历史。据城固酒业公司经理田锋介绍,城固县酿酒历史悠久。他说:“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带的邦交礼品中就有城固酒,三国时期诸葛亮犒赏三军皆用城固酒,唐、宋、明、清时期城固已出现‘酒肆玉液飘香,农家自酿常醉’的局面,引得文人学士纷至沓来。苏东坡与好友文同饮罢城固酒,文同挥毫写下‘饮罢丰乐酒,不思巴蜀烧’的赞美诗句,其中的丰乐酒就是城固酒的一种。”时至今日,城固酒业在传承3000年酒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传统工艺,在传承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

  为巴蜀文化探索找到一把钥匙

  据苟保平介绍,兽面纹铜方罍对外正式展出以后,新华社等媒体都派记者专程来拍摄。“这件文物曾在南非、荷兰等国展出过。到现在修正、翻新的程序都很复杂。这件文物1984年被定为一级,2006年省文物局又定过一次,仍然是一级。”苟保平说。

  “我们大约熬过两个星期,后来我的论文答辩时间快到了,我们抓紧做了善后工作急忙赶回西安。我通过一些数据、实践分析用20天写了硕士论文,论文答辩时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宝山遗址也成了我们考古学业内的一个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为巴蜀文化探索找到了一把钥匙。之后,1998年到2004年我们又对宝山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记得1998年秋天汉中地区雨水较多,有一天我们在汉江边上河床断崖作业,我在断崖上面,另外两个人是搭着人梯在下面刮土看底层。突然间一股凉风袭来,暴雨就倾盆般泻下来,江中水浪朝着我们的位置汹涌而至,得亏我爆发的力量,一把把两人提拉上来,不然他们就被浪卷走了。”谈到当时遇险的情形,赵丛苍至今心有余悸。

  赵丛苍和他的团队在宝山遗址发掘的经历感动了当地的村民。他所住房屋的房东对他说:“你这个教授叫我当我都不当,比农民还苦哩。”

  经过赵丛苍和他的团队连续15年的发掘,城固县宝山镇出土了距今3000多年殷商时期遗存的大量陶器、骨器、石器以及青铜器文物。其中仰韶时期烧烤坑和汉代烧烤坑,数量多、种类齐,另有商代的填埋垃圾和烧烤食物并用的烧烤坑。这些烧烤坑的发掘出土揭示出汉水上游地区从仰韶、龙山直到汉代延续着使用烤烧坑这样独特的生活习俗,这在全国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宝山商时期丰富的遗迹遗物反映出它是具有独特面貌的文化遗存,因而被命名为宝山文化。

  “想想以前,如果没有我当时躺在石头上的一转头,没有执意要上山,没有这些机遇,宝山遗址可能现在还在地下沉睡。”赵丛苍说。记者 百川 实习生 柳俊彤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兽面纹 铜方罍 殷商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