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制造业迈向中高端①:创新中心,为陕西制造“引智”

2019-07-25 09:07:52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c75788df557ba88ed60457c4fa691d90.jpeg

  在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机器人电弧熔丝增材制造设备正在自动打印高强铝合金飞机翼肋模型。

  记者 张江舟 文/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的七大任务之首,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

  陕西作为制造业大省,如何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

  ■目前,我省已筹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其中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完成认定挂牌。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19年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加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力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挂牌,省级创新中心累计挂牌达到7个以上,新培育30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资源和力量如何串起来?

  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复建设10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位于西安市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当前,我省制造业体系完整、科教综合实力强、产业集聚度高,但也存在产业创新资源分散、创新能力不强、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等问题。

  “加快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陕西破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我省已筹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其中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完成认定挂牌。这些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解决反映突出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等‘卡脖子’问题。”7月12日,省工信厅科技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复建设了10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位于西安市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作为首批国家层面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始终以国家战略性领域的需求为引导,持续攻关重大装备、关键工艺、核心元器件、软件、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7月18日,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总经理赵纪元在接受采访时说。

688722460510d657767b1953ab4cd16c.jpeg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3D打印头驱动电路测试。

  据介绍,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目前已完成研发中试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三大创新平台建设,为用户提供工艺技术解决方案、中试验证、检验测试等一站式服务。同时,该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也接连取得突破:完成了航空航天大型构件、个性化医疗器件等重点领域的工艺研究;攻克了“微喷头”“同轴送粉器”“短纤维复材挤出头”等核心元器件研发生产难题;开发了多种功能性3D喷墨材料体系、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耐高温透波陶瓷材料体系、高分子新材料等;研究制定标准7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156件……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还同航天一院、航天三院、航天六院、中国商发南方航空发动机、中国商发西航、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震旦(中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等制造领域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同时建设各地区和行业的增材制造推广应用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

  赵纪元说:“创新中心把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到一起,把珍珠串成项链,构建了开放、协同、高效的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我们不是为哪一家企业服务的,我们要服务、惠及的是整个行业。”

201dcd760f1ed26369ffd3c9046f9bfa.jpeg

  刚刚生长完成的VCSEL外延片。

  产学研融合需要什么样的平台?

  引进高端创业团队孵化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像西安唐晶量子这样的案例,在陕西省光电子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有24例。该中心的多个项目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

  7月16日,在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光电子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和实体)的实验室里,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从MOCVD生产设备中取出刚刚生长好的VCSEL外延片。

  2018年3月, 西安唐晶量子入驻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孵化平台。该公司VCSEL外延片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解决国内对这一产品的进口依赖问题。

  “陕西省光电子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个平台是我们这个项目落地古城西安最大的动力。创新中心给我们的项目投了资金,提供洁净厂房、辅助设备及厂务服务,帮助初创企业迅速建立产线,投入研发生产。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有信心成为国内一流的VCSEL外延片生产商。”西安唐晶量子CEO及创始人龚平博士说。

  引进国内外光电子行业高端创业团队,帮助孵化其成为科技型企业,并做大做强,像西安唐晶量子这样成功的范例,在陕西省光电子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有24例:从加拿大引回光电子集成芯片项目团队;从英国引回磁传感器芯片项目团队;从美国引回半极性氮化镓LED芯片项目团队;从韩国引回红外光学材料项目团队等。其中以光电集成芯片、4英寸半极性LED芯片、砷化镓外延材料等为代表的项目均拥有世界顶尖技术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市场垄断。

  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思申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创新平台”“如何建设好制造业创新平台”有着自己的思考:芯片企业的成长需要大量资源,对工艺平台等硬件设施的要求高。缺资金、缺设备、缺洁净厂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创业意愿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这一实际需要,我们探索实践了‘平台支撑+基金引领’的模式,通过打造‘重资产、专业化’的公共技术平台,利用硬件、软件资源为企业弥补空缺,解决企业从起步到发展等各阶段的重要需求和负担问题。”张思申说,“同时,我们还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陕西先导光电集成科技基金,专门投资芯片领域。截至今年6月底,基金已投资光电子领域相关项目68个。”

  张思申说:“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发展需要为主导进行创新,不仅针对性强、推进速度快,而且转化率高、产业化快。我们制造业创新中心要专心做好的就是服务,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企业形成共生发展的生态模式。”

c549584afebbac98eb649418bbdd7938.jpeg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研发中试平台。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价值何在?

  更好地整合创新链、产业链上各环节、各方面的创新资源,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实现协同发力。

  省工信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整合省内外各类创新资源,依托现有或新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作用、行业中介组织保障服务作用,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建设创新中心是为了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这就需要集中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把创新链、产业链上各环节、各方面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协同发力。”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思申说,“制造业创新在这方面给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则将这种支持进一步放大。”

  据介绍,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及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的陕西省光电子集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成员单位目前已有38家。该联盟成立以来,整合协调省内光电子集成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大大提升了我省在光电子集成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服务及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光电子集成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陕西光电子集成技术的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

  同时,陕西省光电子集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建设有“专利池”,对联盟中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围绕光电子集成领域进行筛选,构建了陕西光电子集成领域专利数据库。据介绍,随着“专利池”的进一步完善,该联盟将通过专利的共享化、股权化、资本化等方案提升知识产权资产收益,支撑联盟成员与产业共同发展。

  以协同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

3702d80db94ca3290e372f0861164f89.jpeg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激光超声检测系统检测3D打印产品的质量。

  记者 张江舟

  我省以培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应如何推动协同发展?当前有哪些问题需要破解?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教授。

  记者:与科研院所、高校等传统形式的研发平台相比,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卢秉恒: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研发平台相比,制造业创新中心承担着不同的国家任务和社会分工。

  制造业创新中心致力于4—7级技术成熟度的行业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很多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技术生产所需要的4—7级技术的研究,因缺少资金支持而乏人问津,这导致我国的基础研究难以支撑产业发展。创新中心的定位就是要跨越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生产之间的“死亡之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推动产品商业化进程,为行业发展提供竞争能力。

  制造业创新中心整合的是全国优势资源。国家布局“一个领域一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行业内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采取独立法人制度,以“联盟+公司”的方式整合行业资源,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创新中心运营。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种新型创新载体,它打通了技术、组织、商业及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构建了从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这不仅是机制的创新,也是模式的创新,更是管理的创新。

  记者: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承担着“关键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实现首次商业化”和“产业孵化”的战略任务。这些任务目前的完成情况如何?

  卢秉恒:我国增材制造装备企业众多,但是市场占有率低,产品低端,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断层。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以国家战略性领域需求为引导,持续攻关重大装备、关键工艺、核心元器件、软件、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已成功研制5米熔丝增减材一体化制造装备、五轴增减材一体机、高性能复合材料增材装备、回转体铺粉装备,部分设备已对外销售;已成功孵化企业5家,涉及国防、精准医疗、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记者:在培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过程中,协同是关键。从深层次看,这涉及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应如何推动协同发展?当前有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被关注和破解?

  卢秉恒: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形成网络化布局,服务于整个产业,覆盖到产学研用各个环节。无论是国家级创新中心还是省级创新中心,均不能只做单个产品,一定要瞄准共性关键技术,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优势互补,实现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技术创新,满足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

  当前,全国各地省级创新中心层出不穷,不仅分散了研发力量,降低了科研进程,而且浪费了国家资源。建议各地严控省级创新中心建设数量及内容,不同地域多沟通交流,避免相同领域出现重复性、低水平、同质化建设。要以协同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记者:如何让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拥有自我造血的功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卢秉恒:首先,市场主导和政府项目相结合。中心面向市场需求,进行重大装备、关键工艺、核心元器件的研发,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申报。其次,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要吸收集聚成员单位,自主开展或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研发,将成果及时辐射给行业,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源源不断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从而实现收入。最后,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创新中心要通过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迅速抢占市场,同时与行业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孵化,实现创收。

  记者:当前,各国都在构建类似的科技创新平台,他们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卢秉恒:美国政府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通过政府牵引、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充分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形成了一个“产学研政”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

  我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可以借鉴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聚焦前沿共性技术,充分资金支持,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小企业。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创新中心 陕西制造 企业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