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用嘴巴感知世界”是幼儿成长中的常见行为,可他们缺乏对“食物与危险物品”的辨别能力,这也让误吞异物成为儿科高发急症。10月2日,正值国庆假期,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影像科外,几位家长正心急如焚地等待着孩子的检查结果,一场与“误吞异物”相关的紧急排查正紧张进行中……
1岁5个月的男孩童童(化名)在家玩耍时,家长突然发现他攥在手里的硬币不见了踪影——第一时间便警觉孩子可能误吞了异物。没有丝毫犹豫和耽搁,家长立刻抱着童童冲向延安市中医医院急诊,争分夺秒的举动为后续的检查和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
急诊的X光检查很快给出了明确结果:在童童上腹部区域,清晰显示出一个典型的椭圆形金属密度影,正是那枚“失踪”的硬币。万幸的是,这枚硬币形状规则、边缘光滑,没有尖锐凸起,大大降低了对肠道黏膜的划伤风险。医生结合童童当时无腹痛、呕吐等不适的状态判断,硬币大概率能随着肠道蠕动自行排出体外,无需立即手术干预。
接下来的几天里,家长严格遵照医嘱,一边密切观察童童的精神状态、进食情况,一边仔细检查每次排便是否有硬币排出。终于在第三天,童童顺利将这枚“不该存的款”排出了体外,一场牵动人心的虚惊就此顺利落幕。
而相比误吞硬币,磁力珠(巴克球)对孩子肠道的伤害更为严重。3岁男孩航航(化名)趁家长不注意,偷偷将玩耍的数颗磁力珠(巴克球)塞进了嘴里。影像科的X光片清晰显示出超过10颗小球状高密度影,它们没有分散在肠道各处,反而紧紧吸附在一起,形成了明显的“串珠样”。这串磁力珠强大的磁力让航航不同位置的肠道隔着肠壁紧紧吸在一起,于是航航被立即推进手术室,但医生打开腹腔后发现,多处小肠肠壁已因长期压迫坏死,只能先切除坏死的肠管,再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夺命珠”从粘连的肠道中剥离取出。
影像科医生温馨提示:并非所有硬币误吞都能侥幸“化险为夷”。若硬币卡在食管狭窄处,孩子可能出现吞咽疼痛、不停流口水的症状;若不慎坠入气道,更会引发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甚至面临窒息风险,这类情况必须紧急通过手术取出,绝不能拖延。而磁力珠,更是儿童腹腔内的“头号杀手”之一!即便单个磁力珠有极小概率随肠道自行排出,但只要误吞两颗及以上,它们就会在肠道不同位置因磁力相互吸引、紧紧吸附,进而压迫肠壁造成肠穿孔,还可能引发肠梗阻、急性腹膜炎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最终只能通过开腹手术取出,对孩子身体伤害极大。因此,一旦怀疑孩子误吞异物,“第一时间送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切忌盲目尝试催吐。催吐不仅可能让硬币划伤食道黏膜,还可能导致异物在体内移位、位置更隐蔽,反而加重危险,给后续救治增加难度。(马娇娇)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