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是经济发展的缩影,每个普通人都是支付方式变迁的见证者。
“现金还是微信、支付宝?”23日上午,记者走进西安含光路上的一家超市,在收银台,收银员正在忙着给顾客结账。
“我以前用现金,但现在都习惯用微信支付了。”63岁的王阿姨购买了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她熟练地打开微信付款码,“滴”的一声,付款就完成了。
如今,在古城西安,无论现金、刷卡还是微信、支付宝支付或数字人民币支付,都已是普遍的消费支付方式,这期间的变化,见证了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现金到“碰一下”
支付方式更多样更便捷
回顾人民币消费支付的历史,现金支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主流支付方式。“以前家人都习惯用现金,我们家也收藏了一些老版人民币,时间最早的就是这张1953年的1分钱纸币。”市民张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收藏。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1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概况》,记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自发行以来,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其中,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第五套人民币从1999年10月1日起陆续发行,并使用至今。
1985年,我国内地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在珠海问世。而随着银行卡、信用卡、ATM机的投入使用,“小额现金,大额刷卡”也成为常见的支付习惯。“我第一张银行卡是1993年办的。那时候,少量现金加银行卡是我钱包的‘标配’。”市民孙先生笑着说。
进入21世纪,网上银行走上历史舞台。“以前我在网上购物,通过网上银行支付,还要插入U盾,而现在用手机‘刷脸’就能付款。”市民吕女士对记者说。
如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出门时“分文不带”。“一部手机走遍天下,可以不带现金,但绝对不能不带手机和充电器。”大学生小李笑着对记者说。
扫码支付已经足够快捷,但支付进步“永不止步”。“手机对准这儿,碰一下就行了。”昨日,在钟楼商圈的一家便利店里,市民刘女士正在体验“碰一下支付”。这是支付宝推出的支付新方式。“碰一下支付”不需要打开任何App,仅需解锁手机后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即可完成支付,比扫码支付更加快捷。
记者随即买了一瓶饮料,也体验了一下“碰一下支付”,的确很方便。记者发现,该超市收银处贴着一个红色的支持人民币现金支付的标识。“这个标识是我们今年4月贴上的,目的是支持大家用现金支付,我们也备足了零钱。”收银员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和倡导广大商户自觉维护人民币法定货币地位,强化现金法偿观念,中国人民银行组织设计了支持人民币现金支付标识,引导商户自愿张贴。张贴该标识有利于全社会共同营造便利的现金支付环境,便于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使用现金支付方式。
今年3月以来,西安市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提升老年人、外籍来陕人员等群体支付便利性。目前, “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支付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更加多元的支付方式,也让支付便利度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开启支付新模式
数字人民币成新宠
看似小事一桩的手机移动支付实际作用巨大,因为它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中国建设布局整体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规划先后出台。作为数字经济新的“基建设施”,数字人民币应运而生。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实物人民币1∶1兑换,共同构成法定货币体系。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2020年11月开始,新增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作为试点地区。自2020年11月底成为数字人民币第二批试点地区以来,西安市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大力构建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9月22日,记者来到西安城墙景区采访,刚好碰到准备带着外地亲戚上城墙看风景的西安市民。在购票窗口,李先生熟练打开了数字人民币App,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购买了门票。“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既方便又快捷,有时候还能领红包,真是太好了。”李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对于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好处,家住莲湖区的大学生小张也深有体会。24日早上,小张通过外卖平台买了煎饼和豆浆,像往常一样,他还是选择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我现在已经习惯用数字人民币买早点,支付便捷,还经常有红包,很划算。近几个月,返现红包我已经领了50元。”小张笑着说。
可以说,如今数字人民币已逐步融入古城人民的生活。据记者了解,截至2024年8月,西安已有221万家商户开通了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结算,开立了1359万个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累计交易额超260亿元。(记者 李猛)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