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座慈安桥守护旬阳 从“天堑”到“通途”的慈善答卷

2025-10-21 09:38:58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清晨的浓雾像乳白色的牛奶,淹没了秦巴山区的千沟万壑。老陈头蹲在河边的青石上,望着眼前这条咆哮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界河。...

  □ 牛华 慈狐

  清晨的浓雾像乳白色的牛奶,淹没了秦巴山区的千沟万壑。老陈头蹲在河边的青石上,望着眼前这条咆哮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界河。河水因前夜的雨变得浑浊汹涌,隔断了河对岸一百多亩即将成熟的烤烟,也隔断了村里孩子们上学的路。他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一块冰凉的石碑,上面刻着三个苍劲的大字——慈安桥,以及一行小字:捐建者王西林。

  2006年,旬阳市双河镇卷棚村。老陈头记得很清楚,那天安康市旬阳市慈善协会的第一任会长欧昌吉,一个同样头发花白的老人,踩着满是泥泞的布鞋,和他一起站在这块河滩上。

  “老哥,咱们就在这儿给乡亲们架一座桥。一座不用再看老天爷脸色的桥。”欧昌吉的手指向对岸,声音不高,却像锤子敲进老陈的心里。那一刻,老陈头枯井般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是对“通途”最原始的渴望。

  一诺千金

  市慈善协会的办公室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旬阳市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插满了红色的小旗,每一面旗子,都代表一座已经落成的慈安桥。而更多空白的地方,用蓝色铅笔标记着亟待解决的“天堑”。

  旬阳市慈善协会第二任会长贾中军是个实干家,他有一本厚厚的“桥梁日记”,里面记录着每一个申请建桥村落的详细信息:受益人口、主要产业、群众积极性……他常说:“咱们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是善心人的托付。桥,必须建在最需要的地方,得像钉子一样钉进乡亲们的命脉里。”

  选址,成了头等大事。他们跋山涉水,脚步踏遍旬阳。在仁河口镇的桥上村,他们看到,因为没有桥,壮丽的梯田和水泉坪美景“深藏闺中”,村民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

  “只要一座桥,我们的稻米、我们的风景,就能变成实在的收入!”桥上村村支书拉着他们的手,声音哽咽。

  市慈善协会的领导和交通局、老促会的同志们,成了山里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挽起裤腿蹚过冰冷的河水,在泥泞的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勘探。每确定一个桥址,就像在战争的沙盘上攻下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据点。渐渐地,一个宏伟的蓝图在他们心中成形——要在全市建起500座慈安桥。

  众志成“桥”

  梦想照进现实最大的拦路虎是资金。慈善项目的补助对于一座坚固的桥梁而言,常常是杯水车薪。

  2014年夏天,一场特殊的会议在县委会议室召开。空气闷热,但与会者的神情更为凝重。时任慈善协会党支部书记的陈守业,将一叠反映群众“过河难”的照片和建桥资金缺口的报告,摊在会议桌上。照片里孩子被大人背着在激流中艰难前行,老人望着对岸的药材地唉声叹气。

  沉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终于,一位分管县领导开了口,声音斩钉截铁:“不能再让一条河,困住一代人。就从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里,每年拿出两百万元,对每座验收合格的桥额外补助五万元。”

  上级补助、本级配套、爱心捐赠……八方力量开始汇聚。企业家来了,捐出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一份乡情。外出打工的游子汇来了款项,附言简短“给老家修桥”。村里的老人,拿出了省吃俭用的几十块钱,固执地说:“这是我的一份心。”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受益的村民。他们自发投工投劳,搬运石料、夯实基础。工地上,号子声、笑声、锤击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众志成城的交响乐。桥梁,不再仅仅是混凝土和钢筋的构筑物,它被注入了温度,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

  每一座桥落成,旁边都会立起一座功德碑。上面刻着的,不只是捐资的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一段段无私奉献的故事。村民们路过时,总会指着某个名字,对孩子说:“娃,要记住,这桥,是这些好心人帮咱们建的。”

  铁脊梁

  桥,立起来了,但能否经得住风雨的考验?质量和安全,是市慈善协会绝不敢触碰的红线,也是会长们心头最紧的那根弦。

  旬阳市慈善协会第三任会长周广清,继承了前两任的执着,甚至更加严苛。他定下铁律:规范运作,严字当头。不合格,不验收;不验收,不兑钱。

  质量,需要良心,也需要专业。陕西满誉乐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居满,是个黝黑憨厚的旬阳汉子。他对手下的工人说:“给慈善协会修桥,赚不了几个钱,但这是积德的事,咱们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于是,在按图施工之外,他们悄悄地在关键部位,比设计要求多扎了几圈钢筋。这多扎的几圈钢筋,在平常日子里无人知晓,却成了后来拯救无数家庭和财产的“铁脊梁”。

  时间的车轮滚到2023年,然后是2025年。这两年,旬阳仿佛打开了暴雨的闸门。尤其是2025年8月26日,小河镇的落驾河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一时间,山洪如脱缰的野马,裹挟着巨石和树木,疯狂地冲击着沿途的一切。

  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到市慈善协会,消息令人窒息:部分道路被撕碎,农田被毁,房屋进水……更可怕的是,洪水冲垮了其他单位和个人建造的桥梁13座,另有9座成了危桥。

  周广清和同事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们第一时间驱车冒险赶往灾情最重的区域。沿途满目疮痍,断桥残垣触目惊心。每看到一座垮塌的桥,他们的心就沉下去一分。

  直到他们来到了小河镇,来到了由张居满承建的慈安便民桥前。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撼,更让他们热泪盈眶。

  洪水虽未完全退去,但20座慈安便民桥,如同20名忠诚的卫士,尽管桥面满是淤泥,栏杆上挂着杂草,但它们的主体结构依旧巍然屹立,钢筋铁骨在浑浊的洪水中清晰可见。

  桥,没有垮,一座都没有。

  河两岸,聚集了劫后余生的村民。“周会长,这桥……这桥保住了俺们村啊。要不是它,对岸的养殖场、烟田,就全完了。这是咱的救命桥啊!”一位老人紧紧握住周广清的手,老泪纵横地说。

  那一刻,所有的奔波、所有的艰辛、所有的坚持,都有了答案。周广清别过脸去,悄悄抹去眼角的湿润。他看到的,不仅仅是20座屹立不倒的桥,并对今年小河、红军两镇被洪水冲垮的3座非慈安便民桥已募集30万元进行重建,这是无数村民安居乐业的希望,是慈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开出的最坚韧的花朵。

  通往未来的路

  如今,走进旬阳的山村,会看到一座座慈安桥,它们形态各异,却同样坚实。它们静静地横跨在溪流之上,连接着此岸与彼岸。

  桥上,摩托车驮着新摘的拐枣呼啸而过,小汽车载着游客开往新评上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放学归来的孩子们蹦蹦跳跳,不再需要父母背着蹚过冰冷的河水。

  如今卷棚村实现了“户户有车辆”的梦想,而那座桥见证了这一切。

  329座桥、7789万元善款,背后是139401人被改变的生活轨迹。它们不只是交通的枢纽,更是人心的丰碑,默默地讲述着关于承诺、关于坚守、关于大爱的故事。

  而在旬阳市慈善协会的办公室里,那张地图上的蓝色标记,正在被一面面新的红色小旗取代。东区、南区、北区,3位副会长继续奔走在山野之间。通往第五百座慈安便民桥的路,还在脚下延伸。

  这条路,通向的是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是老百姓脸上实实在在的笑颜,是一个更加温暖、更有希望的明天。而每一座新桥的奠基,都是一篇新的小说开篇,等待着把汗水、信念和希望书写下去。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慈善 慈安桥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