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璐 通讯员 胡运森
秋意渐浓,三秦大地传来暖人消息:近日,我省、市、县(区)慈善协会联动开展的“慈善助学”项目,再次为16466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点亮梦想,4959.36万元助学金如涓涓暖流,托起无数少年“走进象牙塔”的希望。这项坚持了三十年的慈善行动,早已不是冰冷的帮扶计划,而是三秦大地上一张温暖的“爱心名片”,是无数寒门学子前行路上坚实的依靠。
每年八月,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学子手中时,有人欢呼雀跃,也有人在高兴的同时发起了愁。学费,这个沉甸甸的字眼,成了不少家庭“喜中忧”的根源。而此时“慈善助学”项目化作“及时雨”,为这些徘徊在梦想边缘的孩子撑起一片天。
“没有这笔助学金,我可能就要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了。”今年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的小王感慨道。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家庭的重担早早压在这个少年的肩上。当他几乎要向现实低头时,“慈善助学”项目为他带来了转机。
在陕南安康的深山里,小李的求学路同样因“慈善助学”而改写。一家五口仅靠父亲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收到西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一家人围着通知书看了又看,却没人说话——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所幸“慈善助学”项目及时伸出援手,让小李能够如期报到入学。
这样的温暖故事,在陕西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无数爱心力量的汇聚。今年的“慈善助学”项目中,从企业到个人,从省慈善协会到基层组织,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善意:省慈善协会印发《陕西省慈善协会关于印发(2025年应届大学新生助学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全省各市、县(区)慈善协会精心组织,及早动手,精准对接受助对象;榆林市慈善协会早早行动,为3952名新生送去1687.93万元助学金,让陕北的孩子们不用为学费发愁;“华山论剑爱心满世界”助学项目不仅拿出110万元资助600名新生,还捐赠了305万元用于准备教师节礼物,让爱心同时温暖校园里的“引路人”;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跨越千里,为陕西1700名学子送来340万元助学款,用企业担当为梦想“买单”。
江苏对口帮扶陕西的单位、浙江万象集团也带着跨省的情谊而来,分别向汉中、宝鸡等地的新生伸出援手。在镇安县,省慈善协会主办的助学启动仪式上,陕西博爱医药健康协会捐赠144万元,帮助240名当地新生圆了大学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彦,始终牵挂着家乡的教育事业,今年再次向镇安县捐赠10万元,为100名高中生送去关怀。杨凌退休老人张昌生,更是约上好友杜俊飞、刘晓社,一起凑钱资助了13名大学生,每人3000元到5000元的助学金,虽不算巨额,却满含三位老人对后辈的期许:“看到孩子们能上学,我们心里比啥都高兴。”
这份善意之所以能精准抵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源于“慈善助学”项目多年来沉淀下的完善机制。从学校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到慈善协会工作人员实地走访核实情况,再到县、市、省三级审核把关,每一个环节都细致严谨,确保助学金“用在刀刃上”。项目资金全部来自企业捐赠和个人捐款,每一笔收支都会通过官方平台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省慈善协会工作人员说:“我们要让每一位捐款人知道,他们的钱去了哪里;更要让每一位受助学生感受到,这份帮助是透明的、温暖的。”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金钥匙”。省慈善协会“慈善助学”项目实施30年来,累计资助31万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8.76亿元资助款的背后,是31万个家庭命运的改变。如今,当年的受助学子中,有人成了乡村教师,回到家乡托起更多孩子的梦想;有人成了医生,救死扶伤守护生命;有人成了企业家,加入了助学队伍,为新项目捐款捐物。这种“受助-成长-反哺”的爱心循环,让“慈善助学”项目不再是单向的帮扶,而是一场跨越时光的“爱心接力”。
今年秋天,16466名陕西学子带着这份温暖,背着行囊走进大学校园。他们中,有人要去学习人工智能,立志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有人要去攻读医学,希望未来能治好更多病人;有人要去学农业技术,想回到家乡帮乡亲们种出更优质的庄稼。他们的梦想不同,但都揣着同一份感恩:感恩在人生的关键路口,有人为他们点亮了灯。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