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 在秦岭山麓、汉江河畔的陕西洋县谢村镇,一缕酒香已穿越三千年,从商周青铜器酒樽中溢出,浸润百姓日常,这里便是谢村黄酒的发源地。如今,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秦洋长生酒业,以“谢村桥”为品牌,将非遗酿造技艺与现代产业活力深度融合,破解发展难题,续写着黄酒的新故事。
“坚持非遗传承这条路,确实不容易。”提及“谢村牌”黄酒的发展,非遗传承人朱政羌感慨颇深。1981年5月23日,世界仅存的朱鹮在洋县被发现,随后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洋县关停多家影响朱鹮生存的企业,划定3000多平方公里禁农药化肥区域,有机产业成为发展主流,谢村黄酒也迎来机遇。
1987年,谢村黄酒在上海“首届中国黄酒节”斩获一等奖,与绍兴加饭酒同登金榜,更被黄酒专家支秉仁赞为“大西北正在怒放的一枝雪莲”。然而此后十余年,谢村黄酒虽载誉无数,却始终难成规模化、产业化气候。直至2002年,在政府与税务部门协助下,国营洋县酒厂改制为长生酒业有限公司,创立“谢村牌”商标,才踏上产业化正轨;2006年,秦洋酒厂与长生酒业整合,拥有“秦洋牌”白酒与“谢村牌”黄酒的秦洋长生酒业正式诞生。
时代发展带动市场需求增长,秦洋长生酒业却面临产品同质化困境,急需扩产、技术升级破局。洋县人民政府与税务部门第一时间入企帮扶,洋县税务局依托税收大数据风控系统,主动推送政策提醒、定制“健康预警”;税务人员深入车间,手把手指导财务建立专项台账,厘清费用边界,解决固定资产税务处理、研发费用归集等复杂问题。“税务部门就像企业的‘扫描仪’,让我们既省心又安心。”企业负责人王建国说道。
走进秦洋长生酒业的黄酒车间,灌装、包装有序推进,浓郁酒香扑面而来。“我们沿用百年非遗技艺,选洋县本地优质糯米、小麦为原料,经浸米、蒸饭、落缸、发酵、压榨、煎酒、勾调、封坛、陈贮九道工序,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公司副总经理吴东平介绍,谢村黄酒色如琥珀、甘美醇厚,兼具酒香与药香,这正是它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2024年,在洋县税务局指导下,企业享受农产品初加工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节省资金超百万元。这些资金被投入扩产、提质与新品研发,如今企业二期工程加速推进,规划产能提升至2万吨,将打造集酿造、文旅、研学于一体的黄酒产业园。
车间里,朱政羌仍以古法酿造新酒——“纳醅”“投酒”“醅房加温”,每一步都延续着千年智慧;研发中心的64名技术人员,则用现代科技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洋县税务局还通过“税银贷”“信用+监管”等举措,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为有机稻田“注资”,让“谢村桥”黄酒既存古韵、又具现代健康属性。
十五年谢村花雕、有机手酿、鹮酒……一系列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既保留琥珀色泽、醇和爽净的传统特质,又富含氨基酸、兼具养生功效。未来,随着有机产业园完善,洋县将在秦洋长生、双亚等有机龙头企业发展中,构建“有机种植—有机生产—种产研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这片朱鹮之乡注入更强劲的有机发展活力。(张新松)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