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6日,紫阳县首批因灾外迁移民一千多人背井离乡,在省、地、县各级领导的热情欢送中,乘坐铁道部特批的专列出发。奔驰五昼夜,到达终点站——新疆,开始了不同于老家的生产、生活和学习。
此后,心向往之的紫阳人接踵而至,也有少数不适应新疆生产生活的紫阳移民返回老家。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如果说紫阳县是一个大家族,那么这些远迁移民就是因家族遭难而分出去的家庭成员。“分家”是两厢情愿的,也是被逼无奈的。“家谱”应该追溯他们的源流,续写他们的繁衍。
2024年7月,紫阳县政协副主席亢海珍一行6人组成的考察组,带着使命和深情,来到新疆乌鲁木齐、阿克苏、一团金银川镇。他们下连队、去田间、入户宅、进展室,考察、访谈、慰问……仿佛要把家乡的情意都倾泻在这里,把观察和记录的一切都带回紫阳。
地方文献表明,紫阳县,自然灾害频发。《紫阳县志(1986—2010)》记载的25年间,发生各种自然灾害22年53次(不含未具体记载年份及次数的农作物病虫害、畜禽病害),除1990年、1993年、2001年之外,年年有灾,有的年份多次受灾。
2000年7月12日至14日,紫阳县遭受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其中13日6小时降雨量高达180.3毫米。倒塌损毁房屋2万多间,29个乡镇损毁公路840余公里,县乡交通大多中断,损坏通讯光缆47.5千米,任河流域13个乡镇通讯和供电全部中断。许多土地被毁,联合乡800亩水田仅剩60来亩。
紫阳县各级党政和人民长期被遭灾、救灾所困扰,全县25度以下耕地人均不足半亩,土地负载过大,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7·13”洪灾后,县委、县政府认为,解决灾民永久性生存问题,最好的途径是异地安置。
有关部门搜集的信息表明,新疆、山东、湖北、汉中、宁陕等地需要劳动力,或土地无人耕种,或农房有不少闲置。据此,县上派出4个工作组实地考察。
根据省长办公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全县灾民安置原则是:重灾户必须外迁,危房户鼓励外迁,轻灾无灾户允许外迁;政府统一组织联系为主,农户自行联系为辅,补助政策同等对待;外迁为主,内安为辅,先外后内。对易地搬迁重建的,由民政、扶贫部门逐户落实核定,平均每户补助建房款6000元。
经过县委、县政府多方联系和实地考察、洽谈,驻扎在阿克苏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一团(位于阿克苏市)向紫阳移民敞开了温暖的怀抱,同意接收劳务工,并同意在棉花采摘期过后,根据本人意愿,由连队视其表现推荐,办理相关手续转为合同工。
县政府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一团达成接纳500户移民的协议。接收方要求移民年龄在35岁以下,并携带配偶,可带两个孩子。
在铁路部门帮助下,紫阳县争取到铁道部特批的专列16个车皮。
9月6日晚,移民有序进入指定车厢。县委书记、县长出席简短而热烈的欢送会。9时,专列驶出紫阳火车站。
确定赴新移民名单时,经反复审查统计,共有485户1670名移民首批迁往新疆。但开车后再作核实,出发的移民实际为438户1380人。包括送行干部、随行医生、记者、服务人员等在内,为1420人。
晚10时,专列途经安康火车站。在候车大厅,当地领导为移民举行了简短的欢送会。这趟专列途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行程 3946公里,提前两个小时到达终点站——金银川,时为9月10日6点10分。
根据各连队提前的安排,移民住房多是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平房,合住两家人或三家人。孩子们也被妥善安置,上学或者入托。
虽然前路会有坎坷和磨难,需要融入和适应新的环境,但紫阳移民相信自己的选择,更相信党和政府的安排。
如今,这批移民过上了一种迥异于紫阳老家的生活,其中近四百人被招收为兵团职工,不再是过去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收入微薄的农民。他们的身份、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首批迁至新疆的一千多人,都没带户口,第二年春节后才陆续将户口迁走。留下来且符合招工条件者,大多数在随后两三年内逐步招收为团场职工。少数移民找到了更合适的去处,到了农一师其他团场,还有的去了农三师等其他地方。
成为职工的待遇,最重要的是能分得40亩身份地,无偿耕种,土地上的产出,除过成本都归自己。当然,职工到了退休年龄也享受退休待遇。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不满最低缴费年限的,可以按照通过延长缴费或者一次性缴费的办法达到最低缴费年限,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紫阳迁往阿克苏的移民基本都是农民,除个别在职人员和少数外出务工者,在老家的大多以种庄稼、经营茶园、兴桑养蚕为主,在山地上劳作。当时,这些生产劳动除了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高一些之外,基本全靠人工,天干雨涝都难以抗拒,俗称“靠天吃饭”。虽然在一团仍然以种地为主,但这里是戈壁平原,农作物主要是棉花、水稻、小麦、油葵,全部是机械灌溉。虽属极干旱地区,却“旱涝保收”——不依靠下雨浇地,不存在雨涝之患。土地是平坦的方格地,一般是600亩为一个单元,四周是基本成型的水渠、道路和防护林。
那时全是手工采棉,一季棉花要采三四茬,从秋季采到冬季。紫阳移民一安下身子,就投入到采棉之中。
脱叶催熟技术问题解决后,用采棉机一次性就能把棉花采收殆尽。现在基本全是机械采收。出售棉花的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交售棉花的车出厂几分钟后,款就到账了。
紫阳移民由在老家的一家一户单独生产慢慢适应了这里的机械化,按照推广的农业技术从事棉花种植、采收,以及其他农活。农业生产劳动时间一年只需要三个月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就是休闲时光了。
一团干部职工对紫阳移民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有亲人般的感觉。他们与维吾尔族人都能互相尊重,相处融洽,自身也注意团结,互相关心。
受访的紫阳移民对现状都感到满意。十九连职工覃成科,是个“飞手”,收入不菲。妻子在一团灵活就业,儿子在成都中医大学毕业后,被十一团招收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父母现在另住,兄妹都已成家。笔者问他现在想不想返回老家。他干脆地回道:“现在哪个还想回老家呀?而且两个舅老倌也来一团了,他们说这里比老家好!”
紫阳移民当然也有忧愁和情感上的纠结。“除了牵挂父母、想念亲人外,其他没啥不好的。”一位铁了心在新疆养老的职工说。
相对于迁往阿克苏的“创一代”家长而言,其子女算是“创二代”。其中一些成为高学历的兵团职工,一些则选择了不同于父辈的人生道路和职业。他们的知识水平、择业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与父辈有很大不同。其个体的命运,承载着历史和现实,而又在与时代的交汇交融中绽放出生命的异彩,实在令人欣喜。
36岁的陈龙晏是一个出色的“创二代”。老家在紫阳县毛坝镇楸木沟村,2000年随父母迁往阿克苏时才11岁,现在是某大型药企新疆大区经理,下属员工45人,年收入基本稳定在40多万元。
38岁的张建华,老家在紫阳县瓦庙镇堰塘村,2000年随父母迁往阿克苏时才13岁,现在是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阿克苏市分公司老板,现有员工24人。除门面房收入外,一年能挣三四十万元。他介绍:“紫阳来的首批灾民,目前百分之八十的有私家车,一般都在团部有住房,据我了解,在市区置有住房的大约十来家。”
紫阳移民在新疆,有阵痛与徘徊、奋斗与欢欣、嬗变与跨越、追求与梦想,更多的是福祉,新疆是他们的幸福家园。此心安处是吾乡。但愿他们在新疆的日子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安康市政协五届委员会智库成员曾德强)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