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庞浩楠 通讯员 杨婷 记者 唐冰)近日,宁陕县的乡土歌谣在夏夜悠扬响起,田间舞台点亮璀璨星光。“村光大道”,这场群众文艺盛宴,作为宁陕县重点打造的群众文化品牌,突出乡土味、乡愁味、乡情味的百姓大舞台,早已不只是一场场简单的“演出”,它是乡村文化的绚丽展台,是文旅融合的坚实纽带,更是宁陕县政协委员们深耕文旅、践行初心的广阔天地。
一杯酸梅汤:清凉里的“文旅服务”
八月骄阳似火。8月9日晚“村光大道”广货街镇之夜的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身着红马甲的县政协委员们如灵动的音符,穿梭在游客与群众之间。“来,尝尝刚冰镇好的酸梅汤,解个暑!”他们热情地递上一杯杯清凉饮料。
这一杯杯酸梅汤,凝聚着委员们的满满心意,源自他们自发组织的“微服务”送清凉活动。当日,三个服务点前,10余名委员轮值坚守。提前熬制的600余杯酸梅汤,犹如一场及时雨,消除了游客旅途中的暑气,更点燃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村光大道’是咱县的文旅名片,服务好每一位来客,就是擦亮这张名片。”周华委员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委员们的共同初心。
服务点不仅是传递清凉的场所,更是满足文旅需求的“前哨站”。委员们在递送饮品的间隙,总会细心询问游客:“景区标识清晰吗?”“还有哪些需要帮助的地方?”这些面对面的交流,让“完善配套”“优化动线”等细微诉求被精准捕捉,成为推动文旅服务升级的鲜活依据。委员们用一杯酸梅汤,架起了与游客沟通的桥梁,为宁陕文旅服务注入了温暖与关怀。
一份民意单:秩序里的“履职答卷”
“虽说没抢到主会场票,但分会场坐着凳子看直播,还能逛逛周边农特产店,体验感一点也不差!”城区分会场,游客李大姐望着大屏,手里提着刚买的特产,笑容满面。这份“主分会场无差别体验”,背后是县政协委员聚焦“文旅场景优化”提交的社情民意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光大道”活动期间,委员们深入调研发现:主会场场地座位有限,县城中心广场分会场通过视频观演体验不足。他们迅速行动,将问题和建议形成社情民意并提交。相关部门迅速响应,新增350个临时座椅,增派志愿者引导,确保游客和群众在分会场的观演体验与主会场零差距。活动现场秩序井然,背后是委员们履职尽责交出的务实答卷。
一笼热包子:烟火里的“委员温度”
在“村光大道”小吃摊位,柯玉霞委员系着围裙,在临时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手法麻利地包着包子,“张师傅,趁热来几个!”活动间隙,她将刚出锅的包子递给清扫场地的环卫工人。
随着“村光大道”活动声名鹊起,游客激增,带火了周边餐饮住宿。而环卫工人、志愿者这些幕后功臣,正是守护这方“烟火”的重要力量。身为政协委员,柯玉霞深知:文旅振兴既要“面子”光鲜,更需“里子”温暖。她备下热包子,不仅是对守护者的致敬,更是在与大家的家长闲谈中了解“游客增多后垃圾清运是否及时”“景区周边卫生死角如何清理”等实情。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让她提出的“文旅环境保障”建议更接地气。“这包子里,有家的味道,更有咱宁陕待客、敬人的心意!”张师傅的话,道出了文旅温度里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从一杯酸梅汤的服务升级,到一份民意单的场景优化,再到一笼包子的温度传递,从民警的交通及秩序保障,到医护人员的健康守护,宁陕县政协委员们紧扣“文旅融合”主线,把履职嵌入文化传播、游客服务、产业联动的各环节。他们既当文艺活动的“贴心服务员”,更做文旅振兴的“实干智囊团”。近年来,县政协聚焦全县旅游高质量发展组织委员们开展调研10余次,收集并推动解决各类建议30余条,不断书写着“文化赋能、旅游兴县”的生动答卷,为宁陕文旅事业蓬勃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