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庞浩楠 通讯员 付东 何丹 记者 唐冰)近日,当庞女士攥着儿子小宇撕碎的试卷,声音哽咽地推开镇坪县政协委员、心理健康志愿者罗延青的办公室,“老师,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管他了……”这句充满无力感的倾诉,是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焦虑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现实。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心理健康关乎个人成长,更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厌学、自残甚至极端事件时有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痛点,在履职一线被“看见”
面对这一时代考题,镇坪县政协将履职触角延伸一线。委员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家庭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专项协商调研中,调研组深入全县中小学调研座谈,“很多家长能背出教育理论,一遇到孩子叛逆就束手无策。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单亲家庭沟通障碍等问题,传统说教式教育往往‘水土不服’。”县政协委员胡梦玲翻着厚厚的调研笔记说。
通过与全县教育系统广泛多层协商,县政协敏锐发现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核心挑战:教育内卷下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疏导力量匮乏、家庭关爱的“爱”流动受阻。
“专家讲座听了不少,可回家看到孩子玩手机,火气‘蹭’就上来了!”一位初二学生母亲的心声,道出了许多家庭的无奈与脆弱。这份痛点,成为镇坪政协履职破题的起点。他们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点“协商+监督”课题,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良方,在协商共识中“开准”
如何让专业心理服务不再是空中楼阁,真正“落地生根”?镇坪政协迅速行动,构建履职闭环:组织驻地市政协委员在省市大会发声,争取上级支持;组织委员深度调研,倾听家长、学生、教师心声;召开专题协商会,12名委员联名提交调研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家庭教育服务亟需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必须建立一套可持续、能深入的服务机制。”这份报告不仅诊断了“服务碎片化、持续性不足”的核心症结,更为后续行动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共识迅速转化为行动力。针对专业师资短缺的瓶颈,县政协创新提出锻造“两支队伍”:以校长、班主任和教师为主体组建“主力军”,以政协委员及社会爱心人士为骨干打造“志愿军”。联合县委宣传部、教体局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机制》,构建起多部门协同机制。
破题,在创新实践中“落地”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痛点,县政协既是监督者、又为志愿者,立足政协工作特点,创新构建“心理教练+委员志愿者+长效跟踪”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模式。
经过多方考察,引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君子求诸己”为核心理念的心理教练技术,旨在通过认知重建实现青少年情绪从“被动压抑”到“主动管理”的转变。组建由12名取得绿带证书的专业心理教练和40名委员志愿者构成的核心服务力量,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每周心理健康服务沙龙持续赋能。开创“三个一”工作法:每周一次小组辅导、每月一次邀约走访、每季度一次效果评估,确保服务常态化、精准化。
成效,在悄然转变中“绽放”
一年前焦虑无助的庞女士,如今在政协委员、绿带心理教练罗延青的系统辅导下,学会了情绪管理,能从容安心陪伴孩子学习。
她的故事并非孤例,曾经面对孩子格外暴躁的罗女士,接受心理教练辅导后深受触动,自费外出学习,完成从“焦虑家长”到“助人志愿者”的转变。而罗延青作为团队中坚力量,孜孜不倦帮助家庭寻找和谐相处的“钥匙”,甚至带动爱人加入志愿者团队,夫妻同心为76位本地家长提供深度辅导。团队中还有很多志愿者通过线上平台,将辅导延伸至全国,为近100名异地家长纾解困惑。
数据无言,却最有力。截至目前,这支志愿队伍已提供心理辅导400余次,惠及328个家庭,家长情绪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保障,在制度建设中“生根”
为让服务更贴近、更“解渴”,县政协着力搭建多元化平台。
傍晚时分,县政协五楼每周一次的“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读书沙龙”总是灯火通明,成为心理教练志愿者和家长们汲取智慧的“夜间学堂”。
政协委员、法律专家、心理教练轮番开讲,内容直击家长需求盲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到解析青春期大脑发育特点,再到家长情绪观念转变。“以前觉得孩子叛逆是故意作对,现在才明白背后的科学原因。”家长刘女士的感慨代表了普遍的心声。
与此同时,“书香政协·同心阅读”平台则成为滋养亲子关系的沃土。在此感召下,侯妮妮、丁蕊蕊等相关职能部门多名职工成为核心义工,累计开展50余场亲子活动,让1000多个家庭在书香墨韵中重建了情感连接,提供了心理教练技术之外的情感支持与价值涵养。
为确保创新实践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县政协协商县委、县政府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推动建立协同高效工作体系:制定《心理教练服务规范》,开发“家庭教育”读书活动形式,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沙龙常态化机制。教育局将心理教练纳入教师培训试点内容,从源头提升育人能力;团委、妇联深耕社区家长课堂,延伸服务触角;民政局为困境儿童建立“一对一关爱档案”,实现精准帮扶;政协办同民政局联合建立“离婚冷静期心理疏导志愿服务工作室”,为更多的青少年在健全家庭成长尽绵薄之力。
“当政协履职的‘金点子’化作家长的‘心法子’,辅助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真正打通。”县政协相关领导表示,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协商+志愿服务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发挥其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和深入基层的履职触角,在破解社会治理“教育心病”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
路虽远,行则将至。面向未来,镇坪政协将继续深耕这片“心”田:组建更专业、覆盖更广的心理教练团队;常态化开展“政协委员五走进”等活动凝聚合力;协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政策、资源、实践上全方位融合,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稳定的健康能量,筑牢守护祖国未来的心灵“防火墙”。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