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没货了!”白露刚过,汉滨区双龙镇天宝村的年近六旬的果农姜金州扯起嗓子回应道,脸上乐得开满了花,30多万斤丰产丰收的“脆红李”被抢购一空。一个月前,他还在对满山遍野的野果果,愁得睡不着觉,两鬓斑白的头发就像染了一层霜。
7月下旬,汉滨区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工作室来到脆红李园,运用民营企业恳谈会机制了解到“滞销”的原因——前些年,疫情蔓延导致“山货”进不了城。去年,遭遇连阴雨,来不及采摘的李子烂在了树上,白白损失了几十万元。“靠天吃饭”的传统方式,让老姜欲哭无泪,几乎丧失了信心,甚至有“砍树”的念头。
姜金洲是土生土长的天宝村人,年复一年地劳作,除了落个肚儿圆外,口袋空空,孩子成长要用钱、老人呵护要用钱、人情门户要用钱……守着一亩三分地,解决不了“钱”的问题。于是,凭着年富力强走出了大山。历经摸爬滚打,吃苦耐劳的姜金洲,积攒了做梦都不敢想的“第一桶金”。
2016年,他回村流转了几十亩荒坡地,倾其全部家当140万元,建起了李子园,伙同周边三十多户乡亲,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短短几年,克服了水土不服和病虫害的影响,李子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0亩。
“愁种、愁卖……农副产业怎么这么难?”言语间,老姜有些泄气。
清脆可口,舌尖生津的脆红李,藏在深山无人知。“甭急,我们来共同想办法。”政协委员专注“企有所盼,我有所呼”的社情民意信息反映,在不同渠道不同层面,释放“乡愁味道”,一传十,十传百……“邮政快递”承揽了包销渠道,仅每天销往本地商超就达2000多斤。
“市场上5元一斤,园子里品尝免费。”从滞销到畅销……速度就是效益。“最近供不应求呀,我得罪了不少订货的客人。”姜金州颇为歉疚地说,“感谢惠企信息,让脆红李成为了老少皆宜的一种消暑鲜果,明年我还要扩大种植规模,改良品种。”
无独有偶,安康市汉滨区俊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双龙镇谢坪村兴建的猕猴桃产业基地,硕果丰盈,郁郁葱葱。企业负责人何斌介绍,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气候湿润,植物生长周期漫长,无污染,又处在全国罕见的富硒带上,野生的猕猴桃糖分沉淀浓郁,口感、品质优于平原地区人工大棚栽培的品种。
9月中旬,走访“农民丰收节”和调研“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政协委员再次来到双龙镇,看见采摘猕猴桃的一片忙碌情景。手脚麻利的村民杨广财满心欢喜地说:“我在这里干活,每天150元,还管一顿饭。”“农闲时来园子剪枝、翻地、除草等,一年能挣上个万儿八千的不成问题,农忙时自家的农活也不耽搁,把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也照顾了。”
“野果果”变成了“金果果”,林果经济做到有板有眼,大有可为。政协委员工作室第一召集人感慨不已,“企业与农村镶嵌式融合,走出了一条共生共富的康庄之路。”打通城乡市场中梗阻的“微循环”,缩小信息差距,助力农产品“变现”,推动益农带农强农产业持续发展。(实习记者 庞浩楠 通讯员 易玮 翁军 记者 唐冰)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