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石泉县政协就地域传统文化赋能生态旅游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近年来,石泉县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向生态旅游赋能,文旅融合迈出新步伐。一是文旅兴县战略准,持续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广,赋能旅游的潜力巨大。三是文旅融合效应显,催生了“旅游+”新业态、新形态、新场景,丰富了市场供给。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以文赋能融合发展的认识不足。对文化之于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认识还比较模糊,未真正认识到文化赋能是旅游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缺乏深入思考与研究,未真正形成思想共识。
以文赋能融合发展推进不足。一是文旅融合体制机制不健全;二是文化资源变“旅游产品”不足;三是文旅融合区域连接不够。
地域文化特色和内涵挖掘彰显不足。一是“三大文化名片”符号化,未提炼出文化“核心”内涵;二是地域文化赋能旅游资源浅表化,均尚未打造出独具韵味的“标志性”文旅融合业态、产品。三是时代化创新性转化供需失衡,既缺乏“大场面”沉浸式大型演绎类文旅核心项目,也缺乏“小、微、新、奇”文旅业态产品,契合市场需求不足。
文旅融合形态、业态、场景和项目构建不足。一是文化资源赋能“六要素”不足。二是传统非遗民俗等资源向旅游供给不足。三是文旅项目打包策划开发不足。四是文旅融合产品创意创新不足。五是文化建设融入旅游发展不足。
文旅融合发展人才支撑不足。一是缺乏文旅融合战略规划、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应用型人才;二是缺乏对地域文化进行产品设计、创新转化,提升旅游品味和层次的研究型人才;三是缺乏文旅融合旅游线路、精品景区景点专业化导游、讲解等基础型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工作推进方面
一是将以文赋能作为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战略性工程,启动“传统优秀文化赋能生态旅游”专项建设,项目化推进,并招商撬动“中国字头、陕字头”国企资本战略运作。二是立足本县、面向全国的文化“大家”、文旅专业人才,通过聘用、合作等多种方式,专业“解码”文化赋能工作。三是出台地域“文化赋能旅游”业态、产品、设计等方面创新创意激励办法,推动本土文化机构、文旅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自主研发文旅产品,实现“以商养文”“以文彰旅”,汇集一批新奇创意、优秀成果。四是通过定点输送、分类委培,合作、引进、按需聘用等方式,引入一批“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具体转化实践方面
“三大文化名片”赋能转化文旅融合“拳头”产品。依托现代技术,以“歌、舞、戏”为基本形式,融入“新、潮、奇”等元素,打造“石泉印象˙三部曲”大型剧情演绎,先行在市场“叫响”,争取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文化资源赋能“六要素”转化产品、业态、场景。一向“吃”转化。深挖特色饮食蕴含的文化内涵,推行“餐饮+非遗民俗”模式,打造一批城乡饮食文化精品店。二向“住”转化。鼓励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酒店民宿室内装饰、陈设和周边环境等,打造一批融合式、特色化酒店民宿。三向“游”转化。消除“非A”不景区误区,将各类公共文化、文物、红色资源、种养殖园、工业资源等与景点“有机串联”起来,打造地域文化综合体验场景。四向“购”转化。打造一批鬼谷子等代表人物、景区景点代表形态等卡通形象IP文创商品,打造旅游购物体验场景。五向“娱”转化。增加一批历史文化编创的旅游演出、传统文化类体验项目等产品,构建互动式、沉浸式娱乐场景。
文化资源赋能精品旅游资源提升产品、业态、场景。文化元素融入景区、活化业态,集中呈现地域文化特质,构建深度沉浸式业态场景。
文化资源赋能构建精品文旅融合体验线路场景。坚持以文赋能、以文塑形,构建文旅融合精品线路,激发各片区主体“内生动力”,通过构建“线路体验”与“场景联想”,促进营销、引流客群、引导消费。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