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既是全面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重要内容。
如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振兴乡村产业链?如何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如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6月28日,安康市政协五届十五次常委会议顺利召开。面对着这些复杂的问题与痛点,安康市政协迎难而上,直面问题,交出了一份不一样的高质量履职答卷。
产业引领增添乡村新活力
宜业是宜居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强村富民的重要引擎,是解决乡村振兴问题最根本的前提。
市政协常委、经科委主任杨宗斌注意到安康市每个县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产品:“石泉预制菜产业获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汉滨生猪、紫阳与平利茶叶、岚皋魔芋等产业均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
他建议,要将本地“土特产”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打造出一系列“土特产”产业链。依托安康市独有资源,立足乡村、着眼县域,建立县、乡、村产业联合发展体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我们根据山村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引入飞茑集、大乐之野等民宿头部企业11家,建成宁陕山珍专营店10家”。市政协委员、宁陕县政协主席陈述勇分享了“县镇村三级共建、农文旅三业共融、村企民三方共富”的宁陕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经验。
目前,安康市已建成1830个现代农业园区,培育28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市1581个村集体年收益超10万元,占比88.8%,农民收入显著增长,为防止返贫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环境改造提质乡村新风景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如何打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痛点,一直是安康市政协心心念念的课题。
市政协委员、社法委办公室主任王拥军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这四大问题入手,抽丝剥茧,深入分析,一一进行了破题和建议。
“通过赴江苏省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我认为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合我市情况,可以在这几方面上下功夫”。他提出要加强统筹引领。要围绕“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突出“八清一改”,点面结合,全面开展卫生大清扫,环境大整治,实现村庄清洁行动全域覆盖。建设安全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回收点等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安全性和舒适度。创新举措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农民主体性和参与度,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集体经济注入乡村新活力
“必须意识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市政协委员、民宗委办公室主任王应珍强调并分享了专题调研成果。她建议通过“政府引导、村委主导、村集体合作实施”的方式,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大力支持领办、创办、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形式,产业集中带动、项目集中引领、集体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针对村集体经济存在的收益使用方式陈旧,相关人才匮乏的问题,安康市工商业联合会,市工商联副主席胡晓山给出了他的见解:他提出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要多措并举抓好人才引育工作,为乡村建设积累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紧盯“五大振兴”要求,立足村情实际,把村集体经济资金最终支配权交给村民百姓,用活用好村集体经济资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事业中运用“容错纠错”机制,消除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顾虑,逐步完善村集体经济收益使用办法,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经济收益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大局。
会议讨论深入而丰富,外地考察的经验、本市实践探索的成果凝聚碰撞。在破解难题、直面痛点的磋商中,委员们发言既讲道理,又接地气,在讨论中建真言、献良策、凝共识。
会议结尾,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周建功总结发言,他强调,安康市政协要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价值取向,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的理念思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好新时代宜居安康乡村故事,展现安康市政协的新气象、新作为,把和美乡村“大写意”化为安康大地“实景图”。(实习记者 庞浩楠 记者 唐冰)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