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
加强农林高校在实施“千万工程”中的使命担当
一、支持农林高校参与“千万工程”建设,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提升。一是大力总结和推广“科技小院”等模式,鼓励支持农林高校在产业核心区建设试验示范站。二是启动“千县千站”科技推广实验示范站改造提升工程,切实提升实验示范站服务能力。三是按照省市县主建、校所运行的机制,前置科研服务向产业一线布局,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实质性融合,为科技赋能产业振兴搭建平台。四是聚焦“千万工程”中关键科学问题,启动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工程、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等项目,强化农林高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二、加快农林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千万工程”人才队伍培养能力。一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设立乡村学博、硕士专业学位,为乡村振兴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二是组建乡村振兴服务专家团队,遴选一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纳入国家人才支持计划体系。三是推动新型乡村建设和乡村服务的模式研究和示范推广,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四是建设基层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地方开展常态化培训。
三、支持农林高校参与乡村组织建设,实施助力“千万工程”基层组织创新行动。一是鼓励农林高校参与基层组织建设,从高校毕业生、教职工中选聘优秀师生担任或挂职乡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兼任农林高校对接服务乡村振兴的可靠联络人。二是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基层组织工作创新探索,促进乡村有效治理。三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大讲堂制度化运行,支持高校师生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理论精神宣讲、科学知识普及、农业科技成果推介。
四、充分发挥农林高校资源优势,实施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引领行动。一是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加强农业科学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二是发挥高校文化优势,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农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协同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三是助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高校电子文献资料与乡村互联互通,建设乡村图书室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是开展文化结对帮扶,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