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城市之中,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落,却孕育着无限生机与活力。这正是汉滨区政协委员工作室给人们的直观感受。这个小小的平台,如同城市的微小细胞,却展现出了大作为,这些工作室以界别为特色,突出实用、管用、好用,成为了政协工作的一大亮点。成为了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纽带。
走进任何一个委员工作室,都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这里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繁文缛节,只有实实在在的交流与互动。委员们与群众面对面,倾听他们的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接地气的履职方式,让委员们更加了解民情、贴近民心。
“小细胞”接入便民连心桥
去年6月19日,黄琳负责的妇联界别委员工作室走进了五里镇富强九年制学校,为孩子们送去了温暖的校服和学习用品。这一善举不仅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更传递了政协委员的关爱与温暖。黄琳表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她的话语简单而真挚,却让人感受到无限的力量与担当。
除了黄琳的工作室外,还有许多委员工作室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致力于解决社区居民的出行难题、关注环境保护问题、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发展……这些工作室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这些委员工作室不仅宣传好政策,还收集社情民意,将群众的声音传递给决策者。委员们通过工作室更便捷地联系服务群众,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围绕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协商,助推解决民生问题。
正是汉滨区政协对委员工作室建设的精心组织和委员们的辛勤付出,才使得委员工作室真正成为了便民连心桥。如今,汉滨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为政协委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在这里,委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的精神内涵。
“小细胞”连入服务大民生
汉滨区政协坚持把委员工作室作为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新载体。每月开展一次“委员走基层”活动,让委员们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为助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先后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微协商210场次,协助所在镇村梳理群众情绪、化解矛盾问题150件,委员工作室成为助力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同时,汉滨区政协还把委员工作室作为培育政协特色品牌的孵化器。扎实推进“一室一品牌”建设,全力打造更多彰显政协作为、更具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先后依托妇联界别等委员工作室打造了助力经济发展“巾帼在行动”“水上救援”“走基层、送健康”、资助困难大学生“圆梦行动”“青春期心灵驿站”“周嵘委员说健康”、助推非公党建“红色引擎”“儿童‘五防’教育”等10余个品牌,网络点击关注量超过10万人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此外,汉滨区政协还把委员工作室作为畅通社情民意的直通车。面对面听取群众诉求,试点网上协商办理,推进社情民意直通直达、问题解决落地落实,打通政协与界别群众联系互动“最后一米”,有效解决社情民意反映问题8条,群众认可度、满意率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汉滨区政协还把委员工作室作为加强委员沟通联谊的连心桥。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学习、调研座谈、主题党日、读书交流、健步走等各类活动,有效增进了委员之间、委员与群众之间、委员与政协机关之间的联谊交流。先后组织开展了“学习促履职、书香聚共识”委员读书等各类交流联谊活动25场次,委员工作室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升。
“小细胞”推动发展新希望
正是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和品牌的打造,让汉滨区政协的委员工作室成为了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平台。它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服务,也为政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个平台上,委员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中来;在这个平台上,群众的声音得到了倾听和回应;在这个平台上,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一个个特色品牌和活动应运而生。
如今,汉滨区的委员工作室已经成为了一个标杆,引领着其他地区的工作室建设和发展。它的成功经验也被广泛传播,为更多的政协组织和工作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平台上,委员们与群众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汉滨区政协委员工作室的新篇章。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的精神内涵,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有力支柱。(实习记者 庞浩楠 记者 唐冰)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