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15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农田近10万亩,实施高效旱作节水项目近10万亩,建成了8个肉羊、12个肉牛养殖整村推进示范村,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2156人,24个脱贫村共培育致富带头人81人,2022年神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304元……“数”看神木农业发展的喜人局面,眼前仿佛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乡村振兴水彩画在麟州大地铺陈。
在答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神木答卷的过程中,神木市政协主动担当,将“促进农民增收”列为本年度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主题,精心组织、高效筹备。11月8日,市政协二届四次常委会如期召开,与会常委、委员通过大会发言的形式深入协商讨论,积极为全市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把脉支招、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沉浸式”调研,理出一本“明白账”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答好促农增收“新答卷”,确保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由市政协主席毛晔包抓,市政协办公室和提案委牵头,组织相关委员和专家开展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议题的常委会协商调研,深入一线开展多次“解剖麻雀”“剥茧抽丝”式大调研,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举措搞实,形成了调研报告。
“老乡,咱们这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特色的产业有哪些?”“大家每年收益能有多少?”“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在中鸡镇纳林采当村,调研组详细了解当地乡土资源开发基本情况、特点优势,并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据了解,该村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引进神木长青健康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3.6亿元,打造6000亩优质饲草饲料种植示范基地和5万亩饲草饲料加工基地,10万只标准化湖羊养殖基地,200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5000头黑毛猪养殖厂,3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厂,年加工50万只肉羊的肉食品加工厂,年加工1200吨的榨油厂。该公司免费为当地农民提供养羊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圈舍标准化、饲草饲料标准化、饲养繁育标准化养殖,实施“供母收羔”、代养代销等合作模式,带动农民养殖增收。
随着调研深入,调研组总结出神木市农民增收的11种经验模式。但一些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农民收入存在地域差异,城区和北部矿区工资性收入占比高,北部农牧区经营性收入占比高,中南部依靠种养殖业的经营性收入同样占比高,反映了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增收渠道与模式的区域性差异。”
“涉农改革推进缓慢,农业扶持政策不稳定,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小、散、弱’现象较为普遍。”
“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品牌没有形成,缺乏综合竞争力,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存在有量无质、有质无量的矛盾。新型经营主体和高素质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经营主体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
找准了“病症”,调研组开出“药方”:提出聚焦矿山开采、机械制造、电力生产、羊毛轻纺、食品加工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高本地配套率,不断创造上下游、产供销全链条就业机会等14条建议;提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定向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等建议16条;提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产业链招商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居民增收等建议4条。
高质量协商,助力农民“鼓钱袋”
大会发言环节,5位政协常委、委员怀揣前期调研的思考和沉淀,就如何写好“促进农民增收”大文章建言支招。“打造‘全链条’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共同富裕”等一条条“金点子”汇聚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化,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委员们最热烈的发言集中于产业兴农这个话题。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政协常委王克军建议,加大人才培训和创业指导,打造精品特色农业,发挥品牌价值打通产品销路,打造“全链条”产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对乡村产业全链条、全过程、全流程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乡村产业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补齐乡村产业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龚增利常委表示,当前神木市工业经济体量不断壮大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形成鲜明对比,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新型城乡关系亟待构建。他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下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中,尽快出台适宜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奖补政策,支持农户提升机械化水平,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沉睡”的资源怎样才能转化为产生效益的资本。委员薛林刚建议,加大对农村投入,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开展周末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积极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
“如果神木能把小米、黑豆、牛羊肉等打造成像洛川的苹果、眉县的猕猴桃一样的产业,从事相关生产经营的农户便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增收”,委员高飞建议,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把农户的个户生产经营融入整个产业链中,让农户在生产经营的同时享受产业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针对近年来农村人才大量外流等突出问题,委员李增开建议,健全完善人才引育机制,鼓励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和本地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储备人才、积聚力量;同时开展农村人才和智力交流,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为农村发展寻人才找技术开辟窗口;培养一批务实创新的新型农民队伍,以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人才的推动作用,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共谋一盘棋,为实现共同富裕凝心聚力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如何千方百计持续促进脱贫群众增加收入,做大农村产业“蛋糕”,实现共同富裕?常委、委员们认为,大力实施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计划,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神木市实现乡村振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聚焦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委员们呼吁,在“政策协同”上有效发力,从“脱贫成果”和“制度成果”两个层面,实现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全方位的有效衔接。
“大家的建议质量很高,有针对性、操作性,我们将认真梳理,形成市政协常委会《建议案》,及时报送市委、市政府。”毛晔表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抓好促农增收工作,必须统筹各方力量,强化组织保障,从农民的收入构成入手,支持创业就业,夯实增收基本盘,打好产业特色牌,积极开发农村多种功能,狠抓能人返乡创业,深化改革挖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我们将持续发力,采取教育引领提素质,破除增收上的知识瓶颈;村企结对谋发展,破除增收上的要素制约;深化改革拓路子,破除增收上的制度障碍;精准监测核算收入,破除增收上的统计失误。”市政府副市长焦艳霞表示,市政府将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持续下大功夫,确保户户有增收措施,家家有致富渠道,让更多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仅用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的“加法”,做出了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法”,更做好了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除法”。神木市政协在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过程中,凝聚各方智慧,积极建言献策,有效推动了工作的落实,为神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政协力量。(记者 许鹏 通讯员 韩艳艳)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